【關鍵詞】新課程理念語文課堂教學轉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75-01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觀念在轉變,理念在更新,用新課程理念打造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也發生相應轉變。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傳統的課堂里,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學生則是接受的容器,是教師的“配角”。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思想,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為學生敢于向課文、向教材、向教師說“不”而鼓掌,為學生的新發現而高興,甚至為被學生打斷教學思路而激動不已。如以下課例: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聲母——g、k、h。
生:老師!我已經會讀嘍!
倘若是在以前的課堂里,教師的“既定”教案設計豈能容許學生插嘴?然而,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這樣捕捉和處理這個課堂的生成:
師:(激動地走到孩子跟前,摸著孩子的頭)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老師還沒有教你就會了!不過,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學會的嗎?
生:(自豪地)媽媽教的。
師:小小年紀就懂得跟媽媽合作學習,真了不起。你能把它們讀給老師和同學聽聽嗎?
二、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全盤地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不再是滔滔不絕地展示編制十分嚴密的教案,而是引領學生去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如以下課例:
在引導一年級學生學習“文具”音節詞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明確圖意后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拼讀音節詞,教師則在教室內巡視,時而向學生提出問題,時而點撥指導,教師扮演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
新的教育理念呼吁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把學習、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的時間真正交給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過去,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以“聽講一背誦一練習一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為主,全然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在新理念下,教師們在審視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也在研究、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引進課堂,讓其成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漢語拼音教學,以往是學生反反復復地跟教師讀,機械地記憶。而在新課程的拼音學習中,我們的課堂將新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體驗有機聯系起來,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新知識的發生、發展,最終獲取知識,從而實現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轉變。
如組織學習聲母t的教學課例:
教師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熱情。
讓學生運用生活積累觀察情境圖(鯉魚跳舞),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合作交流,發現字母t的讀音和形狀與圖形的內在聯系(“tiao”中含著聲母t,鯉魚跳時,翹起的兩鰭與魚頭、魚身和翹起的尾巴組成了“t”的形狀)。
讓學生探究t的讀音和用編順口溜等辦法記憶字母形狀。
讓學生想象字母的形狀與生活中的什么物品形狀相似(城鎮的孩子覺得t像傘把、拐杖,農村的孩子則發現t像自己家里那把砍柴的鐮刀)。
引導學生將t與單韻母a、e、i、u組成音節,用它們的四聲進行組詞、說句練習,實現了“學習拼音的同時識字”。
讓學生先自己觀察t在四線格中的寫法,再進行書寫練習。
久而久之,學生就在教師的指導學習過程中選擇、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自能學習”的目的。
四、課堂評價語言的轉變
以前,我們的課堂評價語言要么是簡單、冰冷的“對”或“錯了,坐下”,要么就是嚴厲指責的話語。其實,恰如其分的評價語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也讓課堂充滿著人文關懷。
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們的評價語言要多鼓勵,有真情,如:
聽,咚咚的隊鼓又響起來了,聲母d好像在說:“同學們,你們可真能干呀,這么快就把我給記住了?,F在,我想和單韻母交朋友,相信你們也能幫我的忙,對嗎?”
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已不乏“你真會動腦筋”、“你很會想象”之類的評價語言了。正是這樣的語言,為孩子們創造了“我說我所想”的寬松、自由的環境。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