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興趣快樂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77-01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學生從“苦學”數學的海洋中帶入“樂學”數學的伊甸園。
一、采擷有趣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善于揉合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孩子生活中的趣味事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把準備好的一千克大米、一千克鹽、一千克黃豆、一千克沙子等給學生掂一掂,讓他們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將學生分成小組,把帶來的橘子、蘋果、黃豆、梨、米等稱一稱。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達到了教育教學的目標。又如:學生在學了“元、角、分”之后,我發現學生對“元、角、分”的認識并不透徹,原因是學生們還小,并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我就在班上舉辦了一次小商店買賣活動,讓學生自己扮演售貨員和顧客,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給足學生探索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數學
小學兒童剛剛進入學校,他們對數學的感受對于今后是否喜歡數學學習、能否學好數學十分關鍵。行為科學實踐證明,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就可能發揮80%-90%,以至更多。還記得在“認識圖形”這節課中,孩子們通過對已學的立體圖形進行觀察、觸模、描畫以后,進行了全班交流活動。某孩子很得意地大聲說:“從圓柱體上可以描出兩個圓,從球體上可以描出一個圓。”剛說完,另一位同學就說:“啊,從球體上能描出圓嗎?”老師朝那隨便發言的孩子一笑,然后對第一位孩子說:“你是怎么從球體上描出一個圓的?能示范給大家看一下嗎?”孩子示范的時候按住球體不給它滾動,然后沿著球體周圍(相當于地球的赤道)畫出來一個圓。坐在座位上的孩子,看著他示范的動作,也初步明白了為什么球體也能畫出圓。于是老師說:“感謝×××,他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球體也能畫出圓,大家送給他掌聲。”那孩子聽了以后,小臉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老師在這一環節中讓孩子們享受到表達的自由與快樂,而且還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就是孩子的特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課堂評價時做到尊重、寬容和等待學生,做到欣賞、發現和激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激勵會使人產生愉悅樂觀的情緒,這種情緒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認真學習。在教學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少批評,多賞識不譏諷,以平等寬容的心態和口吻對待學生。激勵評價要有針對性和個性化。學生有了進步,取得成績,應鼓勵他,如“你們的發現很重要,你們觀察真細致,老師真佩服你……”當內向的學生回答問題有畏懼心理時,應該多鼓勵,如“慢慢說,再說一遍”;當學生回答錯了的時候,應該先肯定其中合理成分,再點撥引導。合理、恰如其分的激勵評價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和溫暖,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激勵中形成強大的心理內驅力,進而積極主動學習。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使師生雙方達到最佳配合狀態。作為一名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時時處處都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用新課程理念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盡可能呵護數學課堂的童心。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