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開放拓展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82-01
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常常將教學的舞臺局限在課堂、局限在課本、局限在“當前”,以至于我們的數學教學“高耗低效”。為此,我們必須走出“數學”的框框,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組織教學,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一、選材內容變“數學”為“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
數學教學的拓展,要找尋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要把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作為教學活動的突破口,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例如《分桃子》一課的教學,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同樣多”、“平均分”以及“如何平均分”等概念。為了把這些概念“融人”學生的思維體系,也為了讓學生能在實際的情景中運用“平均分”,我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桃子的真實情境:先出示8個桃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想法把這8個桃子分給兩個小朋友。話題一出,有的說大一點的小朋友分5個,小一點的小朋友分3個,因為大的能吃;也有的說大一點的小朋友分3個,小一點的小朋友分5個,體現尊老愛幼……面對學生們的“唇槍舌劍”,我把話題一轉:如何分才讓兩個小朋友都口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高良澗中心小學
陶云滿意?由此讓學生領會“平均分”的意義。接著,我又以學生的生活為背景進行拓展:分糖果、分玩具……讓學生形成“平均分”的數學模型。當學生初步領悟“平均分”后,我又出示了9個桃子,讓學生把它們放在若干個盤子里,只要每個盤子里的個數一樣多就行,問有幾種放法:(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由此提問:“可有幾類情況?”學生很快得出: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
二、實踐操作變“解題”為“參與”。讓學生積累經驗
要想學生獲得真正的經驗,就必須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親歷親為”,在“親歷親為”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統計》數據的整理。下表是我國某上半年的汽油價格變化數據,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做成一個統計圖。
如果我們從培養學生“解題”這一目標出發,當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相應的“統計圖表”后,操作過程即告結束。但學生的經驗僅局限于解題活動。這樣的結果,很難為學生帶來“數學生長的力量”。為此,我們不妨將此題進行改編、拓展,將“解題”活動置換成“記錄數據、制表、分析、結論”這一系列活動。雖然改編后的問題難度增加很多,雖然解決問題的戰線“拉長”,雖然解決問題的干擾在增多,但是它給學生帶來的經驗積累卻是非常豐富的。因為改編后的問題,要求學生到生活中,去“搜集”、去“記錄”、去“整理”、去“分析”,這一過程正是“基本活動經驗獲得”的不可缺少的環節。當學生經歷了這些真實的、豐富的過程后,就為他們獲得“基本活動經驗”提供了可能。
三、思維訓練變“機械”為“靈活”。讓學生習得真知
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既要遵循思維訓練的基本規律,又要考慮小學生的個性,力求變“機械”為“靈活”,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個“生長的土壤”。
例如《測量》一課的教學。該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手中的工具對具體事物進行測量。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事物是無法直接用現成的工具進行測量的,需要人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隨機應變”。為此,我在教學時,就以測量為媒介,讓學生的(測量)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首先讓學生用手中小尺去測量一下容易測量的物體,如書本、鉛筆等的長度;接著,我讓學生用小尺測量桌椅的高度,因小尺的長度有限,測量的結果往往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準確且方便地測量出桌椅的高度呢?此時我引導學生運用“替代法”,先用一根長線,去量桌椅的高度,再用小尺來測量這根線的長度。學生在這個替代的方法中,較為準確地量出了桌椅的高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