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老師的書法是走傳統一路的,純正的技法、深厚的功力和學養部令我欽服。同時讓我略感意外的是,作為有著深厚家學淵源的傳統型書家,劉老師的藝術思想和觀念并不保守、陳舊。他對當代書壇的各種流派和風格,特別是現代書法、流行書風等等從不輕易排斥和否定,而是客觀地評價,善意地包容。他長期主持的青羊區文化館書法組活動中所聘請的授課老師,既有富于傳統文化修養的學者、書家,又有思想活躍、走流行書風的青年才俊;書法組安排的課程,既有傳統的古典文學(如詩詞歌賦對聯的賞析)、書法史論等的講座,又有當代書壇流行思潮和參展獲獎經驗交流,可謂“識見高遠,容乃大焉”!劉老師對自己所走的“二王正統”一路,不喧不囂,默默堅守;對其他書家走碑學一路所取得的成就也客觀、由衷地予以肯定。對自己的學生不去限制其學習的方向以培養“私淑弟子”,而是循循善誘,因人施教,讓學生自由發展。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大胸懷,更是一種大智慧、火自信!
10多年來,我依稀感覺到了,劉老師作為一個以傳統型面貌示人的學者型書家,他的書法在10多年前與“碑派書家”相比所受到的“不合時宜”的冷遇;也感覺到了,在書壇經歷了10多年思想觀念的演進變化,由激進、幼稚而漸趨冷靜、成熟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劉老師的傳統型書法所日益散發出的富于文化和精神內涵的深沉而雋永的魅力!我本人因鑒賞水平的逐漸提高,對劉老師的書法也經歷了由簡單的對技法、功力的欽服而至于對其韻味,其內涵的深沉、怡然的驚羨和陶醉!
如今,亂頭粗服的用筆和刻意夸張變形的“才氣型”書法制作自己為書壇所厭棄;嚴謹、精到、渾厚、雋永,富于精神和文化意蘊的傳統型書法日益為書壇所肯定和青睞。這應是自然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在書法領域順理成章的體現。但仔細觀察,我們也發現:當今許多書法作品空有傳統的外形(地道的用筆、結構和章法),缺乏傳統的內涵(文化、精神、意蘊等等),貌似進步了,實則又陷入了一種新的“模仿”“制作”的泥潭,成為一種缺乏思想、感情和精神的麻木的“模仿秀”。惟其如此,如劉奇晉老師一樣真正的傳統書法才顯得更加可貴!當今書壇仍在思索、探尋……面對劉奇晉老師的作品。我以為(包括我在內的)一些書法“模仿秀”的作者們(有的也許早已聲名顯赫)當會感到一種清新、醇厚、雋永,進而會感到一種慚愧和震動。
從劉奇晉老師的作品中,我還感覺到一種更多體現出年輕人書法中的“靈氣”“生氣”,一種跳蕩的生命活力;看不到學者型書家容易出現的“學究氣”“酸腐氣”“做作氣”,一切都是那樣真誠和自然。這也是我欽服于劉老師的另一個原因。我一直認為:書法是藝術,藝術的前提是自然,藝術的究竟也是自然。一切“刻意”“做作”都與真正的藝術無緣!
劉老師曾對我說過:要認認真真地向優秀的傳統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要深入下去,要有深厚的傳統積淀,厚積能薄發;書法創作要順其自然,不要去刻意設計一個模式,不要怕沒有個人特色,要自然而然;吸收的營養多了,自然就會有個性特色了……
對藝術的真誠,對名利的淡漠;對先人的潛心繼承,對后學的傾力培養;對他人的肯定和包容,對自我的自信和堅守;不羨紅花,甘為綠葉——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劉奇晉老師。
因其居高,其聲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