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勢”是一個綜合性的內容,里面包括了已知的信息,更包括了目前看不到但正在逐漸顯現的信息,還包括了對于未來個別投資者預期與市場預期的分歧程度。對于態勢的認知是否正確,以及這種認知與市場普遍認知偏差的程度,決定了未來某個時間的收益率。態勢既包含了靜態的“狀態”,也包含了動態的“形勢”。
投資態勢分析,可以聚焦到以下三點:第一,態勢是一個定量的過程,也是一個定性的結果;第二,態勢往往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發的一種方向一致性;第三,態勢不是一個偶然性或只具有短期顯著性的事件。
比如:若分析從企業入手,那么在看待一個企業的時候首先應該了解其當前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通過“相關歷史數據的梳理”、“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比較來得出一個大致的態勢定位(改善、惡化、無變化、無法判斷);其次,如果定位其為“改善”態勢,那么需要具體判斷推動這一態勢的具體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發展的確定性、推動“態勢”的效果、持續性。
投資之所以難,就在于收益一方面取決于投資者個人的認知是否更接近事實,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市場預期與“未來事實”的偏離度。個人認知錯誤固然無法獲得超額收益,市場預期與“未來事實”的偏離度不夠大,則市場價格已經充分甚至過度反應了預期。投資者個人無法做出相對于市場的前瞻判斷,往往不能取得收益反而可遭致損失。
而市場預期與未來事實2個決定性因素,都是動態變化的,很難把握。對于這一矛盾可以考慮兩種解決方向:
第一,盡量提高縮小對客觀的認知偏離。
但即使客觀認知夠正確,市場的反映也未必及時。市場價格經常偏離“公允區間”。這樣就不但需要評估這種偏離度,還需要評估偏離的糾正時機。
第二,盡量拉長價值評估的周期。
這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既然對動態形勢的評估太過艱難,其中的偶然性因素過多,那么就放棄對短期波動的跟蹤,而著重企業長期態勢的判斷。這種“相對客觀”的事實,把握起來比市場短期定價機制有章可循得多。
態勢的概念之如此重要,因為這是一種回歸本質看問題的角度。這種角度將強迫我們看得更遠一些,不被一些偶發性事件和階段性財務數據的波動所干擾。我們經常看到因為一些長期來看不重要的小波折而賣出了大牛股的的案例,其中很大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短視和缺乏系統觀點。“態勢分析”的意義就在于:
第一,它讓買入更加謹慎。真正處于一種長期穩定上升態勢的好企業本身就很少,市場正好處于定價錯誤區間的就更少,所以這能避免買入前的浮躁。
第二,正因為這種投資機會的稀少,一旦買入后就一定要將觀察的角度上升到“態勢觀察”而非“短期事件”,這就避免了持有期的浮躁。
戒除這兩個浮躁,不正是避免大多數投資失敗或者無用功的重要保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