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歐元區來說,這個冬天太寒冷。就在歐元區各國竭力應對日益深重的債務危機之時,三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了歐元區成員國的主權信用評級。
這一輪降級最令市場不安的是,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失去了AAA的最高評級。
受評級機構大面積降低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消息影響,歐元兌美元一度跌至1.2650,創17個月以來新低。由此可能產生巨大的市場恐慌,
令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命運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在歐債危機的非常時期,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市場恐慌,一旦市場被恐慌情緒綁架,就會放大負面效應,引來滅頂之災。
因此,有識之士建議在歐債危機的非常時期,信用評級機構應受到約束或自我約束,不要再放“冷空氣”,制造恐慌氣氛。
有效的措施,就是設置信用評級靜默期,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極端脆弱的時期,評級機構不再發布相關評級報告,讓市場平靜下來,專注處理問題,聚集復蘇能量,促使危機向緩解的方向轉變。
最近幾年,三大評級機構的權威性越來越受到挑戰。美國次貸危機前夕,評級機構后知后覺,仍維持對美國大量的次貸產品的正面評級,事后才普遍降級。
同樣,歐美債務危機爆發前,多國仍保有高等級與正面展望,危機后才被普遍下調。而在眾所周知歐債危機深重的情況下,評級機構又對一些國家“落井下石”,顯得蒼白而毫無意義。
2011年以來,三大評級機構還頻頻唱空中國概念股,連續發難令中國概念股在境外遭遇大面積沽空。
以上事實讓人們對三大評級機構的公正性表示懷疑。
盡管三大評級機構貌似獨立,但事實上,美國對評級機構也是有約束力的。2011年8月,標普宣布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負面,打破了美國主權最高等級的百年神話。這讓美國政府大為光火。旋即,美國政府即責成美國證監會(SEC)對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一事展開調查。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用教訓的口吻說:“我認為標普的判斷真的非常差勁,他們處理得非常糟糕,他們對美國財政預算的基本常識令人震驚地缺乏認識。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
標普對美國主權信用作出客觀正確的評估,觸犯了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政府當然惱羞成怒,要對標普興師問罪。
而三大評級機構在歐債危機以來,一直對歐元區下狠手,為歐債危機推波助瀾,美國政府對標普卻鮮有約束。
這種內外有別的約束上的差異表明,不能再放縱三大評級機構毫無限制地發布評級報告甚至擾亂市場。至少應考慮讓評級機構對評級信息的客觀性與結果的有效性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在金融危機的特殊背景下,設置信用評級靜默期,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