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滬深300指數全年跌幅達25%——不僅在各大主要經濟體中墊底,同時也創出有史以來第三大年跌幅;香港恒生指數也下跌近20%;同期道瓊斯指數上漲5.53%,歐洲Stoxx 600指數下跌11.3%。不過,盡管市場持續下跌,中國資本市場融資仍延續了2009年以來的強勁勢頭,成為全球首次公開發行(IPO)融資額最高的國家。
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1年在上海、深圳和香港完成的企業IPO籌資總額近730億美元,幾乎達到紐約證交所(NYSE)和納斯達克(NASDAQ)兩大市場IPO籌資總額的2倍。萬得資訊(Wind)的統計顯示,盡管市場持續下跌,2011年A股包括IPO、配股、增發、可轉債等在內的籌資總額高達7083億元人民幣。同期,香港IPO的融資總額達357億美元,連續第三年摘得全球交易所融資的桂冠;隨著歐元區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包括普拉達(Prada)、嘉能可(Glencore)、美高梅(MGM)和新秀麗(Samsonite)等跨國公司,相繼在香港完成了標志性的IPO。同期,紐交所和倫敦證交所(LSE)的籌資總額分別為314億美元和180億美元。
港交所IPO領先全球
香港交易所仍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2011年,中國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共有38宗,融資總額為119億美元,占中企海外集資額的86%。根據Dealogic的統計,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IPO融資前10名中,港交所占9家。
不過,隨著2011年下半年的市況動蕩與轉弱,有近40只新股推遲或擱置在香港上市,創下10年來新高;招股規模亦大幅縮減,75%的上 新股定價低于指引價的中位數。德勤(Deloitte)發布的報告稱,當年香港共有90只新股上市,新股家數比2010年同期下跌12%,總融資額357億美元,比上年減少40%。
德勤認為,零售及消費、金融服務,以及能源及資源業在香港資本市場最受關注。零售及消費企業通過在香港上市,可提升品牌知名度,有助于進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金融服務機構必須融資以應付監管機構對流動資金的要求;能源及資源企業在“十二五”計劃及內地城市化加快的背景下,通過在香港上市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商品進口市場。
中企赴美IPO急轉直下
2011年對于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來說流年不利:支付寶的股權轉移事件;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廣泛運用的“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簡稱VIE)結構前景不明;獨立研究機構渾水(Muddy Waters)與香櫞(Citron)積極做空東南融通、中國高速頻道、嘉漢林業等中國概念股。在上述因素影響下,當年16家中國企業通過美國IPO籌資22億美元,較2010年暴跌84%。2011年下半年,僅有土豆網成功赴美上市,迅雷、盛大文學、拉手網、凡客誠品等紛紛推遲赴美IPO進程。
面對慘淡的市場環境,2011年包括盛大網絡在內共有22家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宣布或者完成私有化退市,在所有257家中國概念股中占比8.56%。
羅仕證券(Roth Capital Partners)的統計顯示,當年共有包括BMP太陽石、中國消防安全、康鵬化學、中國安防、樂語中國、環球教育、富泰電氣、SOKO健身、天獅國際、同濟堂藥業在內的10家公司完成私有化,市值總額達到35億美元,超過同期中國企業通過美國IPO的融資額。華興資本CEO包凡認為,香港未來將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科技類企業的理想上市地。長期來看,中國優秀高科技公司的核心投資者必定來自本土。
信心不足阻礙并購交易
信貸市場收緊、歐元區面臨崩潰風險以及資本市場動蕩不安等因素打消了很多企業開展并購交易的想法。彭博(Bloomberg)的統計顯示, 2011年全球已宣布的并購交易總額為2.26萬億美元,僅比2010年上升3.2%。2011年的10大并購交易中有8宗在8月之前宣布,此后歐洲市場遭遇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跌幅,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也首次調降美國信用評級,隨后連續降低歐洲各國與金融機構的評級。
彭博的數據顯示,高盛(Goldman Sachs)是2011年全球并購交易頭號顧問,涉及金額達5370億美元,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高盛全球并購業務聯席主管Yoel Zaoui在展望市場前景時指出,歐洲債務危機可能會阻礙并購市場在2012年的復蘇。由于現金充足的企業推遲了一些主要的收購活動,市場肯定有被抑制的并購需求。并購的關鍵推動因素是信心,但目前市場信心嚴重不足。
中國引領企業與投行市場
全球性戰略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2011年12月發布的報告中預測,2015年亞洲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成長最快,也是最大的企業與投資銀行市場(Corporate Investment Banking,簡稱CIB)。
屆時,亞洲在全球企業融資領域的收入規模將達7900億美元,占全球CIB市場的45%。中國和印度將是兩大“成長巨人”,中國新增的CIB收入規模將與美國或歐洲不相上下,產生的批發銀行收入的增長將占亞洲總體增長的60%。
麥肯錫發現,外資銀行目前在中國內地規模達2250億美元的企業與投行市場擁有的份額不足3%,也是在亞洲國家中對外開放度最低的市場。在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領域,本土投行的市場份額達90%。
報告指出,快速成長起來的中型企業群是最顯著的三大增長機遇之一。麥肯錫的數據顯示,企業銀行業務收入中,亞洲中型企業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3%。到2015年,該客戶群在CIB市場貢獻的收入將達到30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