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股權資本市場發行的承銷費用總額2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盡管過去3年來,大中華區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然而外資投行在內地資本市場始終處于邊緣地位:以高盛為例,自從2009年11月招商證券上市以來,其在華合資公司高盛高華沒有承銷過一宗IPO。
Dealogic的報告指出,2011年投資銀行在華的總收入46億美元,同比下降20%,但仍是亞太區之首。當年,全球股票資本市場發行額為6283億美元交易,比2010年的8961億美元下降30%,是自2005年以來發行額最低的年份。
Wind的統計顯示,作為中國市場上最成功的合資投行,瑞銀證券過去3年的內地IPO市場占有率僅為2%;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外資投行中排名第二,其合資公司中德證券的市場份額為1%;高盛高華的市場份額只有0.3%。
雖然中國IPO市場的總體規模很大,但單項IPO的融資規模卻要小得多:2010年中國平均每項IPO的融資額為1.83億美元左右,2011年縮減為1.47億美元。對于合資投行來說,承銷小型IPO所獲得的收入,與為弄虛作假的企業融資所需承擔的法律及名譽風險相比,并不具有吸引力。即便是外資投行憧憬中的國際板業務,正式推出后也會被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中信證券和中銀國際(BOCI)等國內大行分掉大半,多家合資投行還要激烈爭奪剩下的份額。
長期來看,內地市場已成為外資投行全球布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合資投行有助于在華組建完整的業務平臺。然而,由于中國證券監管部門對合資投行33%的外資持股限制,以及最近三年A股市場以中小板、創業板為主的小規模、高風險的IPO企業群體,包括高盛在內的幾乎所有合資投行短期內都面臨水土不服的局面。
內地業務不見起色的同時,外資投行占據主導地位的海外上市業務也遭遇嚴峻考驗:在VIE事件與中國概念股被做空的雙重沖擊下,中國企業赴美IPO急轉直下;盡管在2011年香港H股IPO市場前六名的承銷商均為外資大行(德意志銀行、高盛和瑞士信貸包攬了前三名),然而隨著中銀國際、建銀國際、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為代表的中資投行的步步緊逼,外資投行的香港上市業務面臨巨大的壓力:中資券商為贏得市場份額,壓低了香港IPO的承銷費率。目前,香港IPO承銷的平均費率為2.2%,較2010年前的3.5%下跌37%。
在慘淡的市場環境中,即便是外資大行保薦的新股也難免破發。2011年,10家外資投行承銷了35家香港IPO,其中超過半數在上市日即跌破招股價:高盛、花旗等大投行也在其中。摩根大通去年承銷了6家香港IPO,掛牌首日表現在美資投行中最佳,平均賺3.85%。相比之下,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成為外資投行中最盡責的保薦人:該行去年發售7只新股,首日平均賺6.34%。
目前,全球性投行的在華業務已涉及投資銀行、企業銀行、現金管理、證券服務、大宗商品、期貨交易、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通過收購國內信托公司進軍信托市場,從而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與產品成為外資投行內地業務布局的下一步。
高盛:最佳股票承銷
Dealogic的統計顯示,2011年高盛繼續領先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瑞銀集團(UBS)、德意志銀行等強勁對手,同時位居亞太區股票承銷額、完成并購交易額與投行業務收入等多項排名榜首(見表2、3、4)。在當年《亞洲金融》(FinanceAsia)的系列成就獎的評選中,高盛被授予最佳投資銀行、最佳股票行、最佳IPO承銷行等多個獎項。
2011年中國企業前5大海外IPO中,高盛參與承銷了上海醫藥(集資21億美元)、新華保險(集資18.9億美元)、高鑫零售(集資12億美元)、華能新能源(集資8.5億美元)等4宗。同時,該行協助奢侈品牌普拉達、箱包制造商新秀麗、周大福、京能清潔能源在香港上市,分別籌資25億美元、12.5億美元、20億美元、2.71億美元;高盛還促成優酷在紐交所完成5.9億美元的再融資。
高盛在中國并購市場相當積極:2011年,該行在如家以4.7億美元收購莫泰168、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飛機租賃業務的交易中,均擔任賣方財務顧問;還協助兗州煤業斥資21.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煤炭公司Gloucester。
在外資投行中,高盛在華的股權投資業務最為活躍。2011年3月,高盛牽頭的財團獲準收購中國第五大壽險公司泰康人壽12.02%的股份。同年5月,高盛與北京市政府合作,設立規模達50億元的人民幣股權基金;該基金由高盛亞洲直接投資部負責管理。
2011年7月,國有水泥集團華潤水泥控股出資2.42億美元,向高盛收購了內蒙古蒙西水泥40.6%的權益。9月,該行向達內IT培訓集團注資2000萬美元,完成達內的第三輪融資。同年11月,高盛又投資3.35億元人民幣,入股青島利群百貨。
高盛中國投行業務主管、高盛高華CEO蔡金勇指出,該行在拓展中國市場時,注重與具有市場領導地位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企業合作,將優秀的企業推薦給投資者。蔡金勇在“新股估值定價研討會”上表示,對于目前國內新股發行存在的“三高”問題,過多依靠市盈率等機械指標進行判斷,并不利于中國資本市場長遠的發展。投資者應該更多關注公司的成長性、管理層的可信度等指標。與不少國內券商過于關注IPO不同,高盛將中國視為其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在華拓展包括承銷、并購、研究、機構銷售、大宗商品、股權投資、財富管理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
同年,高盛先后聘請了日本央行經濟學家Naohiko Baba、歐洲央行經濟學家Huw Pill、英國央行經濟學家Andrew Benito。雇用前政府官員只是高盛宏偉計劃的一半內容,另一半內容是將高盛雇員送進政府部門。
在“旋轉門”的另一側,高盛前首席英國經濟學家Ben Broadbent加入了英國央行,前副董事長Mario Draghi自2011年11月起出任歐洲央行行長。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高盛前合伙人Roy Smith稱:“高盛正在從各大央行聘用的人才傾向于對貨幣政策、外匯和監管規定發展趨向擁有極具價值的認識,而且能與各種權要人士取得聯系?!?/p>
高盛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后,由于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規定和資本要求,導致其盈利能力受損。2011年至今,該行有40多位合伙人離職。

摩根士丹利:最佳并購咨詢
摩根士丹利多年來一直全力以赴拓展中國市場:2011年3月,該行同時任命孫瑋、William Strong為亞太區聯席CEO;孫瑋繼續兼任中國區CEO。
2011年,摩根士丹利分別協助中化集團旗下金融租賃子公司遠東宏信、油田服務及設備制造商海隆控股、中國地板、華油能源、華能新能源、寶信汽車、高鑫零售、新秀麗等通過香港IPO籌資6.59億美元、1.33億美元、1.42億美元、5280萬美元、8.5億美元、4.12億美元、12億美元、12.5億美元;該行推動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公司嘉能可完成香港和倫敦的兩地上市,集資75億美元。
同時,摩根士丹利接連擔任了全球性股權投資基金凱雷集團(The Carlyle Group)出售中國太平洋保險持股、Permira轉售6.14億美元銀河娛樂股份、淡馬錫(Temasek)出讓36億美元建設銀行股份及50億美元中國銀行股份轉讓等大宗交易的獨家簿記行。摩根士丹利還參與了2011年9月中信證券融資17億美元的香港IPO,該行因此被《亞洲金融》評選為當年最佳金融機構業務行。
摩根士丹利在中國企業赴美上市領域,也不甘落后:2011年促成人人網、世紀互聯、鳳凰新媒體成功IPO,分別融資8.5億美元、2.24億美元、1.4億美元。其中,人人網是當年中國企業集資規模最大的美國IPO。
2011年5月,在如家以4.7億美元收購莫泰168的交易中,摩根士丹利擔任賣方的財務顧問。此項并購被《亞洲金融》評選為當年最佳中國交易。同時,該行協助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GE Capital)以7億美元向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出售GE Money新加坡業務、安盛集團(Axa)向高盛/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牽頭財團轉讓12億美元的泰康人壽股份、美國國際集團(AIG)以22億美元向臺灣潤成投資出售南山人壽、雀巢(Nestle)17億美元收購在新加坡上市的徐福記60%股份等大型并購交易。基于上述出色業績,摩根士丹利被《亞洲金融》評為當年最佳并購行。
同年6月,摩根士丹利與華鑫證券的合資投行在上海浦東新區開業。該行董事長麥晉桁(John Mack)表示,新的合資公司在業務定位上與中金公司完全不同?!爸薪鸸臼鞘澜缧缘耐缎?,而摩根士丹利華鑫不會有國際性的覆蓋,而是專注于中國資本市場?!敝档米⒁獾氖?,麥晉桁同時也是摩根士丹利華鑫的董事會成員,足以證明該行對大摩華鑫的重視。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CEO兼中國區CEO孫瑋指出,牽手華鑫證券,意味著該行建成了為在華客戶提供涵蓋商業銀行、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在內的全方位業務平臺。2011年5月,摩根士丹利人民幣股權投資管理公司在杭州成立,首期基金募集15億元。摩根士丹利擁有合資公司80%的股份。
2011年3月,摩根士丹利聘請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為中國區副主席。自2003年起,封和平在普華永道主要負責大型國有企業重組上市。
借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被做空大幅下跌之機,摩根士丹利旗下股權投資基金主動出擊,逢低吸納:2011年5月,摩根士丹利亞洲股權投資基金(MSPEA)向永業國際投資5000萬美元。同年8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鑫達集團獲得摩根士丹利1億美元的投資,MSPEA擁有鑫達23.8%的股權。2011年12月,MSPEA又向中國化妝品包裝企業興中控股提供了5年期、總額2.3億美元的并購貸款,用于興中在歐洲的業務擴張。
摩根大通:最佳批發銀行
與高盛、摩根士丹利的商業模式不同,摩根大通(JPMorgan)作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機構,業務涵蓋投資銀行、消費金融、小型企業及商業銀行服務、金融交易處理、資產及財富管理、股權投資等領域。
2011年3月,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將旗下的亞洲基金傳真交易處理系統轉包給摩根大通,并為其亞太區發展計劃提供支持。此項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摩根大通在交易執行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并促使貝萊德更專注于服務亞太客戶。同期,該行亞太區資金管理部任命姚家華、Hendra Lembong、Adrian Godfrey分別出任銷售主管、現金管理主管、客戶服務與管理實施負責人。
同年10月,摩根大通任命資深交易與企業銀行家許偉揚為資金及證券服務部中國區主管、資金服務部大中華區主管。許偉揚在交易與企業銀行業務方面擁有近20年的工作經驗,他曾任德意志銀行全球交易銀行中國區主管、企業現金管理部貿易融資大中華區主管。
2011年12月,摩根大通將資深銀行家Jeff Zajkowski派至香港,出任該行亞太區股票資本市場與衍生產品(ECDM)主管;之前的聯席主管吳繩祖和Doug Howland則分別負責大中華市場和日本市場。2012年1月,摩根大通聘請前瑞士信貸投行部主席Marc Granetz為全球金融業務主管,領導與發現新的市場機會。
摩根大通在大中華區資本市場非常活躍:2011年,該行先后協助中國最大的民營氫氧化鋁生產商宏橋集團、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遠大中國、新華保險、周大福和寶信汽車等企業在香港成功IPO,分別集資8.17億美元、1.77億美元、18.9億美元、20億美元、4.12億美元。摩根大通也參與了世紀互聯2.24億美元的美國IPO,并擔任盛大網絡私有化交易的財務顧問,提供1.8億美元的貸款。該行還出任天合化工、有色金屬礦業、光大銀行、海通證券、復星醫藥等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承銷商。
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1年摩根大通在華并購咨詢業務以138.2億美元的交易總額在業內拔得頭籌。該行被《國際金融評論》亞洲版(IFR Asia)與《亞洲金融》評選為當年最佳股票關聯交易行。
摩根大通亞洲投行副主席、中國投行CEO方方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越來越快,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越發明顯,建議可以重新考慮“港股直通車”,同時可以參照QDII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貿易結算、投資和儲備三大功能,而要實現這三大功能就必須在海外有一個地方進行交易、儲備,香港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香港作為一個離岸人民幣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當中的橋頭堡,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在方方看來,香港要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必須解決三大問題,資金池要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相關投資產品品種要增大,還需要進一步打通在岸和離岸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對在港中外資券商來說都是機遇,他對香港市場的人民幣IPO前景相當有信心。
2011年6月,合資券商第一創業摩根大通在華開業,曾任中金公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的貝多廣擔任該公司CEO。與其他合資投行類似,一創摩根接下來的發展成敗取決于是否采取適應內地市場的靈活策略來贏得客戶,同時吸引人才加入,加強專業團隊。
同期,摩根大通(中國)創業投資公司向方正國際軟件投資了2500萬美元,并參與了團購網站滿座網第二輪超過5000萬美元融資。該行還出資與北京首創合作,成立合資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首期管理1.5億美元的資金,以環保節能、新能源和高科技為投資核心。
2011年11月,摩根大通投資約2億美元,參與在華設立中外合資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該合資擔保公司的簽約金額為51億元人民幣(合8.034億美元),由摩根大通、西門子(Siemens)、寶鋼集團、海航資本、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其他幾家中方投資者共同出資設立。摩根大通擁有這家合資公司24.9%的股權,為該公司在風險控制、發展戰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子公司獲北京市政府批準,根據新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 簡稱QFLP)制度成立一只規模達20億美元的人民幣/美元雙幣基金,該公司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家外資人民幣基金管理公司。摩根大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進行股權投資時,可把不超過10億美元的外幣兌換成人民幣,這一規模相當于北京市QFLP總額度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德意志銀行:最佳進步投行
自從“首富園丁”蔡洪平出任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行主席以來,德銀在中國企業上市融資業務領域的表現較以往更為進?。簻吠傅慕y計顯示,2011年德意志銀行憑借承銷9項發行、總承銷金額15.6億美元,在中國企業境外IPO承銷排名中高居榜首,市場份額達12.4%。該行推動人人網、鳳凰新媒體、土豆網在美國成功上市。同期,德銀在亞太區(日本除外)總共完成了16項IPO、11項高收益債發行,數量領先于競爭對手。該行被《亞洲金融》推選為當年最佳高收益債券行。
然而,由于中外資股東的利益沖突,合資投行中德證券在2011年遭遇了高層動蕩的考驗:2011年6月,來自外方股東德意志銀行的中德證券投行部總經理費翔離職;同年9月,中德證券CEO王仲何也加盟工銀國際,主管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等業務。2011年至今,中德證券承銷在A股上市的漢王科技、華銳風電等企業接連曝出營利暴跌、被合作伙伴起訴等不利的市場消息,也對保薦人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
在中國市場,德意志銀行擁有諸多業務互補的戰略性投資:中德證券33.3%的股份、華夏銀行19.99%的股份、嘉實基金30%的股份。除了投資銀行之外,該行在華也積極拓展企業銀行、環球市場交易、私人與中小企業等業務。2011年4月,德意志銀行率先執行了首批國內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該行執行董事兼環球市場部中國區業務主管高峰表示,隨著人民幣波動率的增加,外匯期權為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了一項新的匯率避險工具,有助于其更有效的進行外匯風險管理。德銀中國外匯交易主管李民宏認為,人民幣匯率機制逐步向更加靈活的匯率機制靠攏,允許更大的匯率波動率,有助于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同年6月,德意志銀行同時任命高峰、朱彤為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德意志銀行集團中國區總經理。
蔡洪平在“《財經》年會2012”上指出,中國應改變絕對控股的概念,可在如航空、石油、電信等重要行業保留國家戰略性的控股;從控股的成本來看,可降至30%,以此套現40萬億元。各級政府所套現的巨額資金,可以有三大用途:首先,解決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其次,可以用于投資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如教育、文化、體育等;還可以繼續用于政府的公共建設,如通信、交通等硬件設施的建設。
瑞銀集團:最佳合資投行
瑞銀在一系列投行高層離職的沖擊下,2011年沒有延續過去8年核心投行業務收入在亞太區(日本除外)排名榜首的勢頭,被華爾街大行高盛趕超。
為了加強其亞洲領導團隊,瑞銀將其全球投行業務聯席主管艾維思(Alex Wilmot-Sitwell)調至香港,出任亞太區聯席主席暨CEO。該行還調派全球資本市場亞洲業務主席Peter Burnett、股權辛迪加亞洲業務主管Sam Kendall等資深銀行家常駐亞太;2008年離職的瑞銀前高管John Sturmey也重返瑞銀,成為其全球資本市場亞洲業務聯席主管。
2011年,瑞銀在中國企業海外上市融資領域完成的主要交易包括:遠東宏信、百宏實業、興源動力、高鑫零售、新華保險、京能清潔能源、中國服飾的香港IPO;奇虎360的美國IPO。
湯森路透的統計顯示,作為在內地股權資本市場排名最高的合資投行,瑞銀證券當年承銷了包括龐大汽貿、比亞迪在內的9項發行,總額達33億美元,在A股承銷市場排名第七。
瑞銀亞洲投資銀行部主管金弘毅認為,市場時機只是上市成功的一個因素,企業自身基因和承銷商的銷售實力同樣至關重要。由于香港市場非常國際化,國際資本市場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香港股市的大起大落,但只要公司對定價沒有不合理的訴求,依然有望逆勢成功發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持續活躍也為瑞銀帶來了不少業務機會,該行曾在兗州煤業收購澳大利亞Felix Resources、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 Minerals等交易中擔任財務顧問。
2011年7月,瑞銀聘請郭德勝任大中華區投資銀行總裁:通過強化“一體化”戰略,統領從危機中復蘇的瑞銀大中華區與大客戶相關的投行業務。此外,他還負責拓展瑞銀新成立的全球家族理財師計劃(Global Family Office),該計劃針對于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超高端高凈值客戶。以財富管理資產規模計,瑞銀在亞太區排名第一。
瑞銀中國區副總經理張化橋于2011年6月宣布提前退休、投身小額貸款業,同期瑞銀證券執行董事白離職加入渣打銀行,出任渣打戰略客戶全能銀行部董事。在美資投行JefferiesGroup從瑞銀挖走了亞洲金融機構業務主管Ren Wang、執行董事Ronald Tam與Dai Qiang等銀行家之后,瑞銀于2011年8月將歐洲、中東與非洲金融機構業務聯席主管波立德(Patrick Porritt)從倫敦調任香港。
2011年11月,瑞銀憑借綜合的研究和銷售優勢,成功超越了此前連續4年排名第一的里昂證券,獲得《亞洲貨幣》(Asiamoney)“亞洲最佳經紀商”的殊榮(日本除外)。瑞銀在中國內地的證券研究和銷售服務評比中也榮登榜眼。
瑞銀在華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積極進軍中國方興未艾的股權投資市場:瑞銀環球資產管理通過在北京設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開拓中國快速發展的股權投資和顧問服務市場。該行提供包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受托管理股權投資基金資產、為所管理的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的企業提供管理服務、股權投資咨詢等股權投資相關業務,以及參與股權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母基金)。
瑞銀環球資產管理中國區主席凌新源透露,過去兩年來該公司中國區的業務量增長超過10倍。他認為,瑞銀在中國公租房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市場已占得先機;該公司也提供股權投資的估值服務;瑞銀還會參與藝術品投資基金、組合基金(FOF)。此外,瑞銀環球資產管理準備設立境內的人民幣基金,投資內地的基礎設施項目。
瑞士信貸:最佳中型股承銷
作為源于瑞士的兩大全球性金融機構之一,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1年在大中華資本市場表現活躍:該行參與的主要上市融資交易包括:上海醫藥、中國罕王、天福茗茶的香港IPO;嘉能可的香港和倫敦兩地上市。當年,瑞信還協助人人網、土豆網在美國IPO。2011年7月,瑞信促成中華鋼鐵成功完成8.26億美元的GDR發行,這是臺灣地區自2007年10月以來規模最大的股票發售。該行還擔任英國曼聯俱樂部新加坡上市的承銷商。同期,瑞信被《亞洲金融》評為最佳中型股承銷行、最佳股票經紀行。
當年,在方正證券A股上市融資58.5億元的交易中,瑞士信貸在華合資投行瑞信方正出任財務顧問。該行還在歐洲最大的股權投資基金安佰深(Apax Partners)收購餐飲連鎖企業金錢豹、英國培生集團(Pearson)2.94億美元收購環球雅思等交易中提供財務咨詢服務。
2011年7月,瑞士信貸任命周紀恩、Carl Bautista和George Pavey為其全球市場解決方案部亞太區聯席主管,加強該行亞太區資本市場和結構產品部門的管理團隊;瑞信還委任洪長福為大中華區投行部和全球市場解決方案部副主席。洪長福繼續負責大中華區的重要客戶,與該行中國投行部主席胡知鷙密切配合。瑞信大中華區固定收益部主管周韶健同時被提升為大中華區私人融資和企業衍生產品主管,以改善該行固定收益產品向大中華區投行客戶提供的服務,并加強兩個團隊之間的協作。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稱,瑞士信貸在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并購交易市場上排名第一:該行去年為總共14宗可再生能源并購提供咨詢服務,交易總額達156億美元;摩根大通與諾斯德(Lazard)以107億美元的交易總額并列第二。
為了大幅削減成本,瑞信于2011年12月宣布將整合私人銀行和投資銀行的運營業務,并從2012年初起合并全球外匯業務和新興市場固定收益業務,由Chris Corson、Todd Sandoz出任新興市場與外匯業務聯席主管。目前,該行45%的外匯業務收入來自新興市場;成立全球外匯與新興市場集團是為了滿足客戶對“一站式”服務的需求。
精品投行進軍大中華市場
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包括諾斯德、洛希爾(Rothschild)、Evercore、Greenhill在內,以并購和重組咨詢為主的精品投資銀行(Boutiques)在全球并購收入中所占比例達17%,較2000年時的9%增長近一倍,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
面對大中華資本市場的業務機會,精品投資銀行也躍躍欲試:2011年3月,諾斯德任命基德律師事務所(Gide Loyrette Nouel)原合伙人閻蘭為大中華區投行部董事總經理及總裁。
諾斯德董事長兼CEO杰高博(Kenneth Jacobs)認為,當前的歐美債務危機不會對全球并購市場形成長期影響;而在此過程中,由于很多面臨融資困難的企業不得不選擇通過資產出售來獲得資金,中國企業將迎來眾多的海外市場并購良機。
諾斯德曾在1970年代幫助美國政府設計全套金融拯救方案,使紐約市政府免受破產之災。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后,該行幫助愛爾蘭財政部完善和實施對愛爾蘭整個銀行業的重組計劃。目前,諾斯德正在幫助協調希臘政府與各主要市場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美馳集團(Moelis Co.)在2010-2011連續兩年被《銀行家》(The Banker)評為最具創新力的精品投行。該行于2011年4月通過收購位于香港的獨立金融咨詢公司APA進軍亞洲。APA由原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亞太區全球客戶部主管歐達熙(Richard Orders)創辦;自2009年初成立以來,APA曾為太古集團(Swire Pacific)、國美電器(GOME)等上市公司提供并購與重組咨詢。
盡管創建至今不足5年,美馳已在不少復雜交易中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包括為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提供出售給英博(InBev)事宜的咨詢、為雅虎(Yahoo!)提供微軟主動收購雅虎提議的咨詢、為迪拜政府提供迪拜世界重組的咨詢。美馳還為中國企業的跨境交易提供專業咨詢:包括太平洋世紀汽車系統(一家受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企業)收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Nexteer Automotive部門、Orkla向中國藍星出售Elkem。同時,在新秀麗集資12.5億美元的香港IPO中,美馳出任財務顧問。
同年6月,美馳聘請周凡為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此前,周凡擔任盛金資本(CJC Partners Inc.)創始合伙人,為中國企業提供跨境收購與融資服務。他曾任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中國網通副總裁、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商業融資部經理等職。11月,美馳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正式進軍內地市場。
2012年1月,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MFG)旗下投行子公司SMBC日興證券向美馳投資9300萬美元,收購其5%的股份。此項交易使美馳順利進軍日本市場,向SMBC日興的客戶提供跨境并購咨詢。
與大型投資銀行不同,曾參與安然、世界通信等經典破產案的獨立投行華利安諾基(Houlihan Lokey)主要提供并購、資本市場融資、財務重組及估值等業務;華利安被湯森路透推選為過去10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財務重組與并購公平性意見顧問。該行專注于10億美元左右的中型交易,這類交易無論是在經濟周期頂部或底部,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且執行風險較低,更能保證雙贏的局面。
2011年4月,華利安聘任陳為民為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總裁,負責中國投行業務。此前,陳為民擔任諾斯德北京辦事處總經理,負責開發其在華業務。他曾在垂直一體化的光伏企業江蘇常州天合光能擔任CFO,協助天合光能成功到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
Evercore Partners通過戰略聯盟、并購,雙管齊下拓展大中華市場:2009年3月,Evercore與中信證券聯手創建合資公司,該公司在太平洋兩岸從事直接投資業務,并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前副董事長兼亞洲董事長唐偉擔任CEO。
2011年8月,Evercore完成了對總部設在倫敦的獨立財務顧問公司Lexicon Partners的收購。此項交易使該行得以更好地服務歐洲客戶,并加強在金融機構、公共設施與基建、能源領域的團隊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