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寧粳12/意大利4號//92夏溫37 。
審定情況:200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寧審稻200900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全生育期150~155天,晚熟品種。株高95厘米,株型緊湊,莖稈較粗壯,葉色深綠,長勢繁茂,分蘗力中等,主莖葉片15片,半直立穗型,穗大粒多,每穗結實粒92粒以上,結實率84%以上,千粒重24.6克,籽粒長粒形,穎殼黃略偏灰白色,無芒。耐肥抗倒,耐低溫,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糙米率81.2%,精米率80.6%,整精米率78.8%,堊白粒率10%,堊白度0.5%,粒長5.6毫米,長寬比2.1,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8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米質達到國標1級優質稻谷標準。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寧夏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44.9公斤,較對照寧粳16增產2.2%;2007年參加寧夏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43.2公斤,較對照寧粳16增產3.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94.1公斤,較對照寧粳16增產2.75%。2008年參加寧夏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18.6公斤,較對照寧粳16增產5.5%。
栽培要點:采用旱育稀植人工插秧或機插秧栽培技術。播種時間4月15日左右,采用小弓棚塑料薄膜保溫育秧。育秧床土需用育苗寶、壯秧劑移栽靈或特效抗枯靈進行土壤消毒。播前種子經1~2天曬種后用80%的402農藥2000倍液浸種3~4天,催芽播種。秧田播量以干種子計,手插秧300~380克/米2,機插秧750~800克/米2。秧田管理采用 “見綠放風,控制灌水”的技術要求。5月15日左右擇溫暖天氣開始插秧,行穴距27厘米×10厘米或30厘米×10厘米,每穴插3~5株。基肥施農家肥2000~4000公斤/畝,結合第一次翻地施入;碳酸氫銨25公斤/畝,磷酸二銨15~20公斤/畝,結合最后一次犁地施入。分蘗肥分2次使用,秧苗返青即5月下旬追尿素4~5公斤/畝,6月上旬追尿素5~6公斤/畝。穗肥7月10日后追尿素3~4公斤/畝。粒肥在抽穗前或齊穗后施尿素3公斤/畝或硫銨5公斤/畝。水層管理實施兩保兩控原則,插秧-分蘗期保淺水,以利促分蘗早生快發。分蘗高峰期-幼穗分化始期控制灌水,適度曬田,一般曬田5~7天,以利控制無效分蘗;孕穗期-抽穗期保水層,以利長大穗和防障礙性冷害;齊穗后控制灌水,做到干濕結合,有利穩根防倒,促進灌漿,切不可長時間斷水。9月10日前后可視成熟度停水。
適宜范圍:適宜在寧夏引黃灌區中等肥力田塊插秧種植。
選育單位: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
聯系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王太堡
郵政編號:750105
聯 系 人:強愛玲
聯系電話:130995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