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小,約1%。但德國農業卻非常發達,農業用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50%左右,而且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在歐盟中是僅次于法國和意大利的第三大農產品生產國。這一方面得益于德國高度發達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德國政府在農民職業培訓、農業產業鏈升級和農業用地規劃上的長期投入。
重視培訓“農業工人”
之所以將農民稱之為“農業工人”,是因為在德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農民,而是“經過培訓的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才”。德國法律規定,做普通農民的基本要求是從普通學校畢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再到有關的農業專業學校學習至少兩年。而要獨立開辦或繼承農業企業,則必須具有在自家或別人農場當普通農民的經歷,并且在經過深造后才能取得相應的資格。即使是一個擁有大量實踐經驗的農民,也需要經過兩年的學習,通過國家相關的考試后,才能獲得獨立經營農業企業的資格。
近年來,為適應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以及正在興起的基因農業發展需要,德國政府一直推行“綠色職業培訓”計劃,其內容豐富多彩,不僅涉及到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和先進農機設備使用培訓,還包括為滿足未來農業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科技培訓。據統計,近10年來接受培訓的人數逐年增加,僅2008年一年便達到42205人。這一計劃為德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
產業升級促進就業
隨著農業生產效率和產業多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德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在不斷下降,而農業產業鏈中的就業人口卻不斷增加。據統計,2005年至2007年間,德國的單純農業人口每年減少1%。為了緩解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德國近年來開始引入來自東歐或中東的外國勞動力。2007年,引入外來務農勞動力已占到德國農業人口的2.5%左右。
為了避免農業人口過度外流至其他領域,政府加強了對農產品產業鏈的升級。比如加強對飼料業、農藥化肥產業以及農機制造業的產能改造,扶持食品加工業、副食品商業和餐飲業的發展,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經過不斷升級和調整,食品加工業目前在德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食品貿易額約占整個零售業銷售總額的26%。全德國從事食品業的大小企業約17萬家。目前,德國單純的農業人口雖然只有130萬,但在相關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中的從業人員卻高達400萬,占德國就業總人口的10%。如果將造紙等提煉生物質能的勞動崗位和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崗位計算在內,德國的涉農就業人口可達到490萬。
科學規劃農業用地
在農業用地的保護方面,德國政府出于對糧食安全、氣候保護和能源可持續利用等因素的考慮,一直執行著非常嚴格的政策法規,保證了農業用地的不變性和可持續性。據德國農業部最新統計,德國農業和林業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農業占地面積為1700萬公頃,林業占地面積為1100萬公頃,其中農業用地面積自1999年至2007年8年間僅減少1.2%。同時,為了加強對農業用地的集約化使用和管理,德國政府近年來開展了對包括農場、林場、漁場和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內的農業企業的兼并整合。
此外,德國政府還非常重視對于農業用地生態多樣性的保護。二戰后,為了解決饑荒問題,德國一度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工業品,由此獲得了良好的收成,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土壤性質的改變,給農業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自上世紀后半葉起,德國開始改善農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盡量使二者保持平衡。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使用化學肥料,采用農家肥,種植豆科植物,施用綠肥和緩釋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樣的輪作和間作制度,每年7%的耕地休種以改善土壤的品質,提升肥力。
在農業用地的規劃方面,因地制宜、兼顧環保是德國政府的基本思路。德國南部農業主產區是山區,丘陵地帶多,這種地形和地貌顯然不適合種植業。但山區雨水多,植被好,適合放牧,而肉、蛋、奶制品正是德國人主要的食品組成,這就決定了德國南部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糧食種植只起輔助作用。為了滿足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草場和綠地在農業用地中占了較大比例。
2011-9-3 經濟日報 魏愛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