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已經流傳了二千多年,經久不衰。自古中國人就認為,與朋友交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兒。2008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時,中國就打出了“北京歡迎您!”的宣傳口號,向世界敞開了心懷,向各國不同膚色的人民發出了熱情的邀請,展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友善、好客、胸襟四海的一面。
其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出自《論語》里的《學而》篇,是圣人孔子說的。可見自那時候起,中國人就很看重朋友,還把朋友和快樂聯系在一起,“朋友”二字在國人的心理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字眼兒。老百姓也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條朋友多條路”。在國人看來,朋友是可以互相依靠的。人生在世,哪能沒有朋友呢?就連秦檜這樣的人,還有兩個好朋友呢。在我們的人生中,離不開朋友,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想到朋友。在生活中,知音總是可遇而不可求,倘若遇到了,則是你的造化,應該倍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友誼。
其實,朋友也有好壞之分。交上好的朋友,可以給你很多幫助,終身受益;倘若不小心交上損友,不但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還會把你引上邪路,受害無窮。因此,交友要有眼光,要慎重。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值得結交?什么樣的朋友不能交?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朋友呢?
在《季氏》篇中,孔子就給了我們答案——“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友直。直,即正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心胸坦蕩,做事光明磊落,沒有偏私。他說話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更不會挑好聽的說。看見你身上有何缺點、過錯,他也不會隱瞞,或是怕得罪你而默言,而是毫不客氣地指出來。這種朋友也可以稱謂“諍友”。古人云:“文貴曲,人貴直。”他的忠言雖然逆耳,但卻利于行。因此,這種朋友是有益的。
友諒。《說文解字》說:“諒,信也。”就是誠實守信。這種朋友忠誠老實,不會說謊欺騙別人。他“言必信,行必果”,答應別人的事兒一定會去辦,從不失信于人。和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心里會覺得很踏實,如果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托付于人,那么,只有選擇這樣的朋友我們才會放心。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多識廣,博學多聞,就像是一本書,可以把我們帶到更廣闊的地方。當我們有了疑惑,而又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完全可以請教這種“多聞”的朋友,因為他知識面寬,興許可以為你解惑。下棋要找高手,交朋友也是一樣,最好多與各方面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宋代嶺南的大學者何州在《西疇常言》一書中就主張,“交朋必擇勝己者,講貫切磋,益也”。這就是說,要歡迎朋友比自己強,這對自己有好處。
以上三種朋友是有益的,可以結交。那么,哪三種朋友是有害的,是不能結交的呢?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孔子說的“損友”。
友便辟。這種朋友與“友直”正好相反,缺少真誠、正直之心。這種人圓滑世故,專會見風使舵。當你得勢時,他總是笑臉相迎,巴結、奉承你,想盡各種辦法來討好你,以此來謀得他想要的利益。可是,當你失勢時,他則退避三舍,對你敬而遠之,更不要奢望在你落難危機之時能夠伸出援助之手了。更有甚者還會“上屋抽梯”、“落井下石”,這樣的朋友是有害的。
友善柔。這種人很會偽裝,平日里對你和顏悅色,裝作善良柔順的樣子,騙取你的信任。當你把掏心的話告訴他之后,他卻在背后添油加醋地說你壞話,搬弄是非。你把他當成朋友,可是他卻在關鍵的時候出賣你,這種所謂的朋友還是不交為好。
友便佞。這種人沒有什么真本事,只會阿諛逢迎,巧言善辯,夸夸其談,一遇到問題卻沒有解決的辦法。孔子就非常反感這種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如果說,和高尚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會變得崇高,那么,和“便佞”之人在一起,只能讓我們“近墨者黑”了。因此,這種朋友也是有害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出自《論語》里的這句話,依然飄蕩在歷史的長空中,這是一個民族向世界發出的心聲,這聲音就像是電波,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