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比绻f一屆又一屆的農廣校畢業生是那“流水的兵”的話,那么對于張秋紅來說,她所在的浙江省農廣校鄞州區分校(鄞州區農民教育培訓中心),就是那“鐵打的營盤”。雖然學校里的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但農廣校依然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為鄞州大地輸送著一批又一批的實用人才。
在這個“鐵打的營盤”里,張秋紅已經度過了23個春秋。在農廣校的教學崗位上,她也從一名“新兵”,變成了一個“鐵打的兵”。
信念的堅守
對于漫漫時間長河來說,23年時間,僅是滄海一粟;但對于張秋紅來說,23年時間,卻讓一個青春少女逐漸地走到中年。1989年8月,從浙江農業技術師范專科學校畢業的張秋紅,被分配到鄞縣農技推廣中心,在農技培訓學校里從事農教工作,這一干,就是23年。如今的她是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含浙江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鄞州區分校、區農業機械化培訓學校)主管農業教育培訓工作的副主任、副校長。
20多年的時間,許多和她一起畢業的校友,或跳出“農門”從事行政工作,或下海經商當起了老板,只有張秋紅依然默默地辛勤工作在農民教育培訓的崗位上。在張秋紅的心里,有著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我來自農村,我要服務農村,我的根就扎在農村。
23年里,張秋紅教過的農廣校畢業學員達到2687名,而面對面接受過張秋紅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農民更是達到3萬多人次。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但分析數據的背后,蘊含的則是一次次辛苦付出后的收獲:
果樹專業畢業生王海濤根據學到的知識,種植了75畝葡萄獲得了好收成。他生產的葡萄味美價高,產品供不應求,年收入達160萬元之多;
水產養殖專業的畢業生邵平法,承包了20畝淡水蝦塘,養殖南美白對蝦,凈收入達10萬元左右,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有50多戶農戶開展了淡水蝦養殖;
省級優秀種植大戶莊博和社員們一起種植糧食950畝,并率先在鄞州區建立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常年為周邊農戶提供機耕、機插、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種植面積6200畝。
作為鄞州新農村建設的標兵,這些種養大戶如今都已成為鄞州農民增收致富的典范,但他們每次回到農廣校看到張秋紅時,都會十分尊敬地叫上一句“張老師”。
而對于張秋紅來說,哪些學員的瓜果又有了好收成,哪批新技術推廣取得了好效益,哪些學員依靠科技興農過上了好日子,就是她在農廣校堅守20多年的最大欣慰。
教研的突破
開展農技推廣教育培訓工作,不僅僅需要對事業的堅守熱愛,同時更需要不斷鉆研和追求,尤其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今天,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助農增收,成為每一個農技人員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而在農民培訓教育崗位上有著20多年教齡的張秋紅,更是深刻地體會到了這點。
從剛開始“以糧為綱”重視糧食生產,到九十年代的農業結構調整,注重特色產業發展,再到現在的現代農業發展,打造都市型高效農業,每一次的變革,都需要新的農技知識和新的教學理念。如何將教育和科研工作相結合,讓參加培訓的農民兄弟真正學以致用,成為張秋紅開展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洞橋鎮農民歷來有西瓜種植習慣,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探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益時,張秋紅敏銳地感覺到種植大棚西瓜能夠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于是,她專門在洞橋鎮繆孔寶、吳金法等瓜農中建立教研聯絡點,從西瓜育秧、移栽到坐果、采摘,進行全程跟蹤,并會同區鎮兩級的農技人員,幫助洞橋鎮瓜農建立了八戒西瓜協會,在瓜農之中實行統一生產布局、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商標管理、統一銷售價格的管理體系。如今的八戒西瓜種植面積已經擴展到3萬畝左右,它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優質名瓜”, 成為鄞州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張“金名片”,而由張秋紅主持實施的市農科教“八戒西瓜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項目,更是獲得寧波市農業實用技術推廣二等獎。
為配合杖錫櫻花產業的發展,張秋紅曾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五次登上被譽為“鄞州西藏”的杖錫山;為完成科技部“星火學?!表椖?、市農科教項目“葡萄大棚設施栽培技術培訓”、“平原稻區馬鈴薯—單季晚稻種植模式的推廣應用培訓”,在炎熱的夏天,她在60多度的大棚里,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經過努力,如今區農廣校已建立培訓實習基地5個,組織參與編寫農業實用培訓教材4本,攝制農業實用技術科教片14篇。其中《創建全國“育才興農”示范學校的實踐探索》課題榮獲2003年寧波市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培訓的創新
培訓要與推廣相結合、與項目相結合、與群團組織相結合、與農時季節相結合,這是張秋紅在農廣校工作20多年來最大的感受,而這四個“相結合”,凝聚的則是她在農民教育培訓上的一次次創新。
為破解當前農廣校普遍出現的辦學低潮,張秋紅積極尋找突破口,提出“縱橫聯系,聯合辦學”的新思路。她主動和區組織部、教育局、婦聯、農電總站等聯系,開展聯合辦學,并結合當地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情況及農民的需要,增設了一些專業課以外的實用技術講座,包括葡萄修剪技術、“紅頰”草莓育苗技術、西甜瓜種植技術等,聘請了專家進行授課。同時,每一學期安排一至兩次實地實習,開闊學員的眼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這些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增強了他們到農廣校學習的興趣,使?!罢摇鄙兂闪松罢摇毙!y計,自2003年啟動農民學歷教育以來,全區共有2023名新一代農民進入農廣校深造。目前在校中專生達6個專業14個班級832名,學員數量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年年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招生任務。
2005年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與省農廣校合作,要在全省11個地區設立農業學習中心,開設大學本科、??茖W歷教育班。在張秋紅的奔走下,寧波市農業學習中心落戶鄞州區農廣校,使農廣校成為全市培養農業高級人才的基地,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學歷層次,為農業從業人員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學習平臺。現浙大遠程教育學習中心已招收6期學員,共有注冊學員441名。
結合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具體目標,鄞州區農廣校又率先在浙江省推出了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經過5年培養,全區已形成 172名新型農民、67名鄉土人才的高素質新型農民群體,他們活躍在種植業、畜牧業、林特產業、水產養殖業等領域,為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水果種植戶鐘輝,帶領合作社抱團闖市場,社員種植的水果95%以上由合作社統包統銷,畝產值上萬元,輻射帶動周圍農戶上千戶;新型農民沈岳明,帶動全區及周邊共計25000畝魚塘,開展魚(蝦)鱉混養新模式,新增效益5000萬元。
23載的農廣校教學經歷讓張秋紅榮譽滿身: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學能手、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省農廣校教學管理先進工作者、市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者等等,不勝枚舉。
但張秋紅說,榮譽固然讓人欣喜,但今后的工作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創新,在農廣校這個“鐵打的營盤”里,我這個“兵”,還要繼續堅持,繼續努力……
浙江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寧波市鄞州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