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來到臥龍鎮頭道溝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生產食用菌大棚,遠遠地就能聞到陣陣的菇香,這就是邱向華利用從農廣校學到的食用菌專業技術發展起來的食用菌生產園區。
今年40歲的邱向華,自2009年參加涉農中專送教下鄉學習以來,不斷探索發家致富的新門路、新方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如今,他不僅還上了借款還買上了汽車,住進了新房。目前他生產食用菌占地面積50畝,年收入高達10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大戶。
這一切要從2007年說起。那年被貧窮困擾的邱向華遇到了河北省平泉縣農廣校,在農廣校的幫助下,他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原來,頭道溝村是個靠打工經濟養家的貧困村,是縣農廣校的幫扶村,當時該村建了12個大棚,栽培大棚油桃,其中邱向華就發展了4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棚里的收入逐年增加,貧窮現狀得到了改善。2009年秋隨著送教下鄉工作的開展,平泉縣農廣校在該村建立了教學班,他第一個報了名參加培訓。通過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和不斷請教,邱向華發現生產食用菌最適合致富。于是在老師的指導下,2010年春天,他承包了2畝地,種植了2萬袋的地栽香菇。他邊學習邊生產,不懂就問,白天上課學習,早上和晚上扎進菇棚里。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這一年的秋天市場疲軟,但是他的收入并沒有減少,純收入達到3萬元??吹阶约豪脤W到的知識辛苦掙來的錢,別提有多高興了。由于參加了涉農中專學習,他不但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術,而且提高了認識問題的能力。經過一年的實踐,他清醒地認識到在原材料充足的農村,發展食用菌確實“大有錢圖”,是發家致富的首選產業。2011年,他承包了50畝地,栽培香菇40萬袋,一年純收入就達到了90萬元。這回他徹底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成了靠科技致富的能人。
雖然富裕了,但是邱向華始終沒忘記幫助身邊那些沒有參加學習的農民。同年發展的農戶,遇到一些問題都會向他請教,他耐心地講解食用菌管理技術,有時還自己出錢組織群眾參觀學習。在他的帶動下,2011年該村新建了900畝香菇栽培園區,發展香菇近1000萬袋,組織學員入住園區35家。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都要到每戶菇棚查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的菇農遇到資金短缺,他會主動替人墊上。經過他的努力,園區內香菇袋的壞袋率極低,幾乎為零,加上采摘及時,菇農的收入都不菲。2011年,入住園區的菇農全部實現了脫貧致富。
邱向華深知自己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產業發展的需要,2011年冬天,他兩次到中國農業大學王賀祥教授那里請教。通過專家的指點,他不但掌握了香菇地栽技術,而且還延伸到草腐菌類雞腿菇、大球蓋菇等栽培與管理技術。2012年初春他被村里聘為技術指導員。邱向華正以飽滿的熱情,扎實的知識功底,勇于探索的精神,積極投身于食用菌產業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