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鴨共育栽培技術是一項綜合、環保型生態農業栽培技術,在國外和我國南方已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北方也正在廣泛研究推廣中。此項技術因其具有其他栽培技術不可比擬的優點,在水稻生產上得到普遍認可。
一、稻鴨共育主要優點
1. 除草效果好
稻鴨共育除草效果明顯好于化學除草劑。小鴨時稻田里的草還可以供鴨吃,但成鴨后基本達到無草可吃的程度。一般雙子葉雜草以吃為主,單子葉雜草以踩為主。
2. 防蟲作用明顯
鴨可以吃稻水象甲、二化螟、負泥蟲等成蟲和幼蟲,減少對稻苗的危害,完全可以不用化學藥劑進行防蟲。
3. 減少農藥使用和環境污染
養鴨后不使用化學除草劑和殺蟲劑,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發展可持續農業,可實現食品安全,是實現人們健康生產生活的有效途徑。
4. 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鴨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成為很好的有機肥,據試驗可增加肥力15%左右,增加水稻產量7%左右。如果連續多年養鴨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因為鴨有拱地的習性,7月份鴨長大后,可以起到中耕活水作用,疏松土壤,增加氧氣,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促進活稈成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
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
1. 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據試驗稻鴨共育與除草劑相比,穗數增加0.4穗,穗粒數增加4.6粒,千粒重增加0.4克,產量增加6.9%。稻鴨共育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增加的趨勢,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質,堊白粒率、堊白度呈降低趨勢,外觀品質變好。
2. 增加經濟效益,提高社會效益
養鴨成本投入:每只鴨苗成本3元、養鴨飼料每只投入6元,防護網(每公頃1000米圍網,0.8元/米)、鴨舍、人工費每公頃投入1000元。
養鴨經濟效益:每公頃養鴨150只,每只銷售按20元計算,每公頃養鴨收入3000元,除掉鴨苗投入450元、飼料投入900元、防護網等投入1000元,養鴨當年每公頃收入650元左右,第二年開始,每公頃收入1650元左右。
養鴨增加產量效益:養鴨田每公頃增加產量563公斤,每公斤稻谷按2元計算,每公頃增加稻谷效益1126元。
養鴨提高精米率而增加的效益:養鴨比用除草劑提高精米率1.1個百分點,按每公頃產出稻米6000公斤計算,每公斤稻米按3.6元計算,增加收入237.6元。
節省除草劑費用:每公頃節省除草劑費用75元。
稻鴨共育栽培技術能夠提高稻田生產力,減少水稻生產農藥用量、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三、稻鴨共育技術要點
1. 鴨品種選擇
稻田養鴨的品種不宜選擇體大的肉食鴨,應選擇成鴨后的重量在2公斤左右、抗逆性強的本地鴨和專用鴨。
2. 孵鴨時間
春季天氣涼,小鴨直接放到田間容易死亡,因此孵鴨應在30天以上才能放鴨。在家里喂養時一定要準備一個有水的地方,讓小鴨在水中鍛煉。而且在家養鴨時應固定一種呼叫方式(如叫聲、吹哨等)來訓練鴨,以便放到田間后喂飼時容易招呼。
3. 放鴨時間
插秧緩苗后即可放鴨,但放鴨的時間不要過早。因為北方地區春季氣候寒冷,幼鴨對低溫敏感,抗逆能力差。因此,為了保證幼鴨的成活率,應在6月10日左右,利用2~3天的晴天時間放鴨,切忌雨天放鴨。鴨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幼鴨放到田間后一般不用人工看守。
4. 放鴨數量
春季北方稻區田間雜草出得晚,長得慢。因此根據上一年的雜草情況和當年田間長草的情況,一畝放8~12只。草量大或放鴨時間晚應多放,否則少放。放鴨時雄鴨和雌鴨的比例為1︰4。
5. 田間喂養
一般每天晚上喂飼一次(為了保證養鴨和稻谷符合生態鴨和綠色米,喂鴨的食料不應有化學成份和激素類的物質,所以應喂玉米或自己配的沒有攙雜化學物的精飼料)。早晨和中午一般不喂,喂多了鴨吃草少,活動少。如果后期草少不夠鴨吃飽時,適當喂一些菜和精飼料,加速鴨的成長,提高鴨的商品價值。
6. 鴨棚設施
放鴨前一方面為了防止鴨跑失,另一方面也起到防止老鼠、黃鼠狼等天敵的侵害,放鴨的池埂邊用高50厘米的細眼尼龍網或細鐵絲網圍起來,每0.5公頃圍成一欄即可。為了讓鴨有一個休息和避雨的地方,在池埂或稻池邊的空地上蓋一個小型鴨棚,每10只鴨需要1平方米的地方,而且為防止鴨睡在地上得病,棚底用木板等鋪地,棚四周和頂部用塑料布封嚴,防止小棚進雨水。
7. 田間管理
據試驗,在養鴨的情況下,插秧密度25穴/平方米時,從6月30日前后開始養鴨處理的分蘗少于對照。而16.7穴/平方米養鴨處理的分蘗則多于對照,12.5穴/平方米養鴨處理的分蘗明顯多于對照,而且密度越小,增加的分蘗越多。這是因為水稻從6月25日后進入分蘗高峰期,剛分出的分蘗往往容易折斷,所以插秧密度越大,鴨的活動空間越小,造成分蘗折斷量相對增加。
從試驗結果看,插秧密度25穴/平方米時,養鴨處理的產量比對照減產0.3%,而16.7穴/平方米和12.5穴/平方米的養鴨處理,分別比對照增產3.9%和4.3%,說明稻田養鴨插秧密度應當在12.5穴/平方米至 16.7穴/平方米之間。
鴨田田間管理沒有特殊要求,最好是采用全年不施化肥和農藥的有機農業栽培方法,如果按常規辦法用化肥,應減少15%左右的肥料。灌水管理上以淺水為主,但不能采取烤田和斷水。
8. 收鴨時間
出穗后灌漿初期收鴨,防止鴨吃稻穗,損失糧食產量。收鴨一般在8月5日左右。從6月10日放鴨至8月5日收鴨,鴨在稻田生長時間約為55天,成鴨一般可長成2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