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健康養殖是根據養殖品種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建造適宜養殖的場所,選擇和投放品質健康、生長快、抗病力強的優質良種,并采取科學的養殖模式、養殖密度,通過科學管水、投喂優質飼料、用藥防治疾病等技術,促進養殖品種健康、快速生長的一種生產模式。將水產健康養殖技術與質量安全管理技術結合起來,能夠更加有效地確保生產出優質、無公害的養殖產品,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保持良好環境。
一、養殖環境及設施要求
(一)水源及水質
水是漁業生產最基本的要素,水源及水質的好壞對于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除了要求養殖的水源充足、供水穩定外,水源水質還應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的規定,淡水養殖用水的各項指標應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海水養殖用水的各項指標應符合NY5052-2001《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嚴禁水源中含有氰、酚、汞、鉻及石油等各類有害物質的污水進入養殖池塘。好的水質應該是:感官指標做到——肥、活、嫩、爽;理化指標——溫度、鹽度、透明度、溶解氧、pH值、化學需氧量、氨氮、亞硝酸氮等達到要求;生物指標——病毒、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不存在。
(二)大氣、土壤和周圍環境
要求養殖場的環境質量符合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規定,漁業水域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規定。同時,養殖場選址在符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主管部門制定的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的前提下,應從以下幾方面對養殖環境進行綜合評估,并對養殖池周圍的土壤和水源進行檢測,相關的評估和檢測記錄予以保存:①養殖區域內及上風向、水源上游沒有對產地環境構成威脅的污染源;②場地環境應無或不直接接觸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③周圍農用、民用和工業用水的排污和土地的侵蝕、溢流情況;④建場以前的土地使用情況,以及重金屬、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留程度;⑤周圍農業生產的農藥等化學劑使用情況。
(三)養殖設施
養殖場區的進排水渠道應分開設置,進排水采取高進低出方式,防止交叉污染。養殖池塘應具有良好的清淤條件,池塘淤泥在10厘米以下。池塘的建設應在走向、排列、面積、深度、進排水設施、排污、凈化能力等方面符合養殖品種的生態習性,達到科學、合理、易操作的目的。養殖池塘堤埂牢固,水、電線路規范、安全,并配備有足夠的增氧設備。流水養殖要保證充足、穩定的水源流量,保持進排水口的通暢。網箱養殖應根據水體容量,合理放置,避免被水流沖擊或因網箱數量過多造成局部水域富營養化。
二、苗種質量的監管與選用
(一)苗種的監管
養殖苗種是漁業生產的重要基礎,由于各養殖場的苗種大部分依靠外購,購進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可能攜帶有各種病菌等不安全因素。因此,強化對水產養殖苗種的管理尤為重要。一些地區可通過對水產苗種場的普查登記,實施水產苗種選購放心場推薦,建立索票索據制度和快速檢測等方式,加強對水產養殖苗種生產、使用的監控管理。
(二)苗種的選用
選購用于水產養殖的苗種時,應該挑選技術力量雄厚、信譽良好、具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生產單位購買。選購的苗種應符合相應的苗種質量標準,并檢疫合格。苗種運輸一般要求在傍晚或凌晨進行,必須行動迅速,有助于保證苗種較高的成活率。一些生產單位采用自行繁育的苗種進行養殖,生產單位應具備與育苗生產相配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在苗種繁育中,制定標準的苗種繁育技術規程,并嚴格按規程操作,生產合格的苗種。
(三)苗種的暫養
一般情況下,當池水透明度達到養殖對象要求時方可放苗暫養。放苗時間、方式、密度、苗期均需適合不同池塘的養殖條件和養殖容量。苗種暫養期間的日常管理至少包括餌料投喂、水質監測、水交換處理、病害防治、苗種生長狀況的記錄、輔助養殖設施(如增氧機等)的使用和維護等。
為了加強苗種的質量管理,在購買、自育、投放和暫養過程中應保持如下記錄:①苗種購買記錄,包括供應商名稱、聯系方式、苗種名稱、規格、購買數量、購買日期、檢驗與檢疫合格證等;②苗種自繁生產記錄包括親體來源、育苗數量、病害防治及用藥情況等;③苗種投放記錄包括放苗日期、放苗地點、放苗密度、放苗苗期或規格、檢疫結果等;④暫養過程記錄包括生長狀況、苗種觀測等。相關文件記錄必須保存至該批水產品銷售后2年以上。
三、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一)池塘清理
在進行養殖前,應清除養殖池污物、雜物。養殖池若是土池,沉積物較多的地方必須予以清除,翻耕曝曬,促進有機物分解。養殖池若是水泥池,必須進行多次刷洗。清污整池后,必須清除不利于養殖的敵害生物和可能攜帶病原的宿主,對養殖池和進排水渠道進行消毒。消毒嚴禁使用高毒、殘留期長、不易分解的藥物,經常使用的藥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等。一般先將養殖池注水10~20厘米,將藥物溶入水后,再將藥物潑入養殖池。水泥池需用溶有消毒藥物的池水多次沖洗,然后再用沙濾水或清潔水沖洗。土池則可由溶有消毒藥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時間,在放苗前幾天換成沙濾水或清潔水。
(二)肥水
養殖池納水后,需要進行肥水,即重新培養有益生物群落,繁殖優良的單胞藻類和有益菌群。肥水期間向養殖池加入適量光合細菌及其他有益菌株,有助于加快養殖池肥水進程,強化肥水效果。水溫在20℃以下,肥水一般需要15~30天;水溫在20℃以上,肥水通常至少需要8天。肥水效果和所需時間根據當地的養殖環境、養殖對象、養殖模式和肥水方法等存在差異。
為了強化養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過程管理,應當做好如下記錄:①清污記錄(包括清污人、清污日期、清污地點等);②消毒記錄(包括消毒人、消毒時間、消毒藥物等);③肥水記錄(包括肥水狀況、肥水時間、肥水方式、水溫等)。記錄必須保存至該批水產品銷售后2年以上。
(三)購買飼料等漁需物資
采購的漁用配合飼料、飼料添加劑、漁藥及其他化學劑和生物制劑投入品,應來自具備生產許可證或進口登記許可證的生產經營單位,并具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及產品批準文號。不應購買停用、禁用、淘汰或標簽內容不符合相關法規規定的產品和未經批準登記的進口產品。當生產單位自制飼料時,應制定和執行相應的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應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生產單位還應配備與自制生產產品和質量檢驗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
飼料、飼料添加劑、漁藥及其他化學劑和生物制劑的貯存應做到:①對不同種類的飼料、飼料添加劑、漁藥及其他化學劑和生物制劑應分開存放,避免混雜;②應采取相應的貯存方式;③有符合規定的包裝并標識清楚;④設專人進行保管,避免無關人員接觸,并保持進出庫記錄;⑤飼料進出庫應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過期飼料、飼料添加劑、漁藥、其他化學劑和生物制劑應及時銷毀。
為了加強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購買、貯存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在其購買、貯存和使用過程中應保持以下記錄:①飼料、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原料的購買和進出庫要做好記錄;②自配飼料類型和配方記錄包括飼料名稱、生產日期、配料名稱及配比和相關責任人簽名等;③供應商名錄包括名稱、聯系方式、產品質量標準、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產品批準文號等;④投喂記錄包括養殖產品名稱、飼料名稱、投喂日期、投喂方法、投喂數量(日投飼量)、投喂區域等。相關文件記錄必須保存至該批水產品銷售后2年以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