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冬小麥生產的關鍵時段,要確保冬小麥高產,需要加強冬小麥的春季田間管理。近年來,在合理運用常規栽培措施的基礎上,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冬小麥進行合理化控,取得較大進展。通過合理化控得到的農藝性狀,與常規栽培措施相比,具有性狀優異、經濟合算、操作簡便等優勢。合理化控宜結合各生長發育時期的特點和栽培目標進行。
一、返青起身期促蘗壯苗
春季壯苗是冬小麥高產的基礎,針對麥田長勢狀況可在起身返青期進行合理化控,以調節促進苗壯、蘗多蘗壯,利于提高成穗率和增強抗逆性。
對于麥田分蘗較旺田塊,返青初期可每畝噴施10~20毫克/升的赤霉素藥液30公斤,有促進前期分蘗生長和抑制后期分蘗的雙重作用,可促大蘗成穗、有效減少后期無效分蘗,減少養分消耗,提高成穗率,此效果可維持到拔節期間。
對于苗情長勢不足麥田,主要促麥田弱苗轉壯,可每畝噴施10~15毫克/升的ABT4號生根粉50公斤,促發根、培育壯苗,應用時最好與尿素、磷酸二氫鉀混合使用。或每畝單以0.01毫克/升的蕓苔素內酯藥液50公斤噴施,效果也佳。
二、拔節期前后控旺防倒
主要針對有倒伏危險的麥田,根據麥田旺長時期,適期合理運用植物生長延緩劑達到抗倒增產目的,切勿重復調控。長勢弱、無倒伏趨勢麥田無需使用。
在返青至起身期,噴施20~30毫升20%壯豐安藥液25公斤,可防止徒長,抗倒伏,增強抗逆性,提高產量。
在小麥拔節期前5~10天或拔節后至孕穗期,噴施200毫克/升的縮節銨藥液50公斤,可降低株高,增加莖稈強度,防止倒伏,對提高結實率、產量增加有較好的作用。
在分蘗末拔節初期,噴施1500~3000毫克/升的矮壯素藥液50公斤,可有效抑制莖稈下部1~3節間的伸長,實現植株矮壯抗倒,提高成穗率。切勿在拔節期噴施,以免影響麥穗的正常發育,造成減產。
在拔節初期,噴施40~50毫克/升的烯效唑藥液50公斤,可明顯降低株高,抗倒效果良好,延長功能葉壽命,增加每穗粒數,促進籽粒灌漿提高千粒重,增產趨勢明顯,并能兼治白粉病,提高對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但有延遲成穗和晚成熟1~2天的缺點。
三、穗期增產提質
穗期管理是冬小麥奪取高產的關鍵時期。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調節葉片衰老及光合作用同化物的供給,促進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強,植株積累的干物質質量提高,促進光合產物的輸出。宜合理選擇植物生長調節劑品種及使用時期,切勿重復調控。
孕穗期 噴施0.1毫克/升的三十烷醇藥液50公斤,可促進葉面積增加,綠葉壽命延長,提高光合速率和灌漿速率,減少籽粒退化率,減輕干熱風危害,與0.2%的磷酸二氫鉀混噴效果更佳;或噴施0.01毫克/升的蕓苔素內酯藥液50公斤,可提高旗葉的光合強度,降低過氧化物酶活性,提高穗粒數與千粒重;或孕穗期、抽穗期各噴灑一次50~75毫克/升乙烯利藥液50公斤,可增加粒數、粒重;或在齊穗期噴施10~15毫克/升2,4-D藥液50公斤,可促進灌漿提高粒重。
灌漿期(揚花后10天) 噴施20毫克/升萘乙酸藥液50公斤,可促進籽粒灌漿,減輕干熱風危害,增加產量,促早熟;或噴施20~40毫克/升赤霉素藥液50公斤,增強葉片的光合速率,促進灌漿,可增加穗粒數與千粒重;或噴施10~30毫克/升的細胞分裂素藥液40公斤,增加產量并改善籽粒加工品質;或開花(避開揚花時間)至乳熟期噴灑80~100毫克/升防落素藥液50公斤,促進灌漿提高粒重。
四、生育后期延長籽粒休眠期
灌漿后期噴施生長抑制劑,可以防止容易穗發芽的小麥品種在連續陰雨氣候條件下發生穗發芽。可于小麥開花后18天,以1000~2000毫克/升的青鮮素藥液25公斤,噴灑小麥穗層,對抑制小麥發芽有較明顯的效果。也可在小麥齊穗后,以青鮮素1000毫克/升+乙烯利1500毫克/升的混合藥液25公斤噴施,可明顯抑制連陰雨下麥粒的發芽、變霉。該措施對產量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一定要在連續陰雨且難以避免小麥發芽的預期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