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淺夏,綠海麥浪喜人眼,一批別樣的農民正活躍在安徽桐城的田野間。從播種到田間管理,從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機械化勞作、專業化服務,農業生產發生了一場變革。3年前將自家5畝田轉租給農業企業的老王有了固定職業,他每天到公司上班,崗位是駕駛大型農機進行田間管理,收入也由一年三四千元,增加到五六萬元。老王覺得從此再不用面朝黃土背靠天了。
農民也要上班了,這情形并非桐城獨有。種地有了專業分工,有的“拿工資”,當上種地的農業工人;有的受聘于合作社,成為職業經理人;還有的成長為農業創業者,有了自家的企業。規?;I化的農業生產,拋荒田、等閑田成為寶貴資源,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高了,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變化,對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專業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職業化。
農村正在發生著史無前例的深刻變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適時加強農業科技,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
“職業農民”正在走來,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各國選擇的農業現代發展道路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將培育職業農民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都將教育培訓作為培育職業農民的重要手段。首先,通過立法保障,保證農業后繼有人。如美國通過《莫雷爾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費法》等農業法律,保證每個州都有專門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技術合作推廣站。其次,重視農民教育培訓,都以政府資金投入為主渠道,保證農民教育培訓需求。如法國農民可以自選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不僅免費還發給補貼;德國所有農民即使受過高等教育也必須再接受不少于3年的農業職業教育。第三,重視農業經營資格準入,確保寶貴的農業資源讓高素質的農民來使用和經營;重視持證農民的權益保護,給予持證農民政策優惠,保證農民的務農積極性。
職業農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為主,要掌握農業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發展潛力,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當今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還高達70%以上,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農村勞動力中受過職業培訓的比例均在70%以上,因此,培養造就新一代職業農民刻不容緩。目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正在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一支有文化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有尊嚴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將在全國日益發展壯大。
在希望的田野上,將走來這樣一群農民,他們專業化、職業化,他們有文化、有尊嚴,他們或自己從事種養業、或專門為生產大戶提供專業服務,“農業藍領”、“農民技師”、“農企領軍”,將成為廣袤田野上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