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培訓被譽為“陽光工程”和一場新的“城市運動”。農民到城市謀職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他們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會計、文職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排除在外。進城創業、從事經營活動的農民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會計知識和一般業務的處理能力,不僅會經營,而且會核算,懂得一些財會、稅務方面的知識,既保證了經營過程中不上當受騙,也保障了經營過程不違法,甚至犯罪。《會計實務》作為經濟類專業的必修課,是許多農民企業家需要了解并掌握的一門專業技能課。由于會計工作性質的嚴肅性,分工的明確性,會計崗位的責任性,不能隨便讓外人介入日常的財務會計工作,實地實習難以從真正意義上提供給學習者實踐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應嘗試把企業的財務室搬到課堂上。
一、專業理論與歷史故事相結合,引人入勝
掌握一門新學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學之初我并不直接講述教學內容,而是圍繞“會計實務”這個中心話題,和學員們廣泛交流,給學員輸入信心,讓他們相信“學好會計并不難”。
比如闡述“會計”這個詞,首先從古人“刻木計數,結繩記事”講起,這就是會計的萌芽。這些簡單的計量與記錄行為,主要計算勞動成果,為勞動成果的分配服務,這是會計產生的根源。再比如講到“記賬符號——借、貸”時,并不馬上講如何運用。而是首先解釋:為什么“借、貸不叫字,而叫符號”?把借貸記賬法的發展史加以介紹:借貸記賬法發明于十四世紀的英國,興盛于世界商城威尼斯。隨著日本的明治維新傳入日本,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由翻譯家嚴復直譯的日文,把借貸記賬法引進了我國,追根溯源,“借、貸”二字并不是中文,而是日文。最后說:“借、貸既然是日文,那么我們千萬不要與漢語意思聯系起來,它與我們所學的英文字母A、B、C,X、Y沒啥區別,就是符號而已,現在我們可以任意賦予它新的含義。”課堂時間充足的話,還給學生們講,哥倫布航海時,就是采用的借貸記賬法記錄下了航海費用的。接著介紹這兩個記賬符號新含義,進行下面的教學內容。也許有人會認為有點小題大做,有賣弄知識的嫌疑,但是只有根系發達的樹木,才能長成棟梁,同樣的道理,教學時只有鋪墊深厚的知識底蘊,才能厚積薄發。
最后,還要介紹我國會計職業的具體情況,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就能勝任一般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工作,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使學員們認識到我們不太“聰明”的祖先發明了“會計核算方法”,有著豐富經營之道的我們,是完全有能力掌握這門“會計核算”技能的。
二、探索立體教學模式,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如在講授生產階段“原材料核算”這一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時,把企業的財務室搬到了課堂上。首先,在教室中按企業財務室的崗位進行設計,分為6個核算區,15個會計崗位,一個學員只能選一個崗位,較重要的崗位可以容納2個人,以便彼此間研究討論。 一個班級大約40~50人,分兩個組即可。第二步,先利用多媒體演示教學的優勢,把有關材料采購、入庫、領料業務的來龍去脈結合賬務處理詳細介紹一遍;第三步,模擬實踐。由教師口述業務,有關學員進行應答和運作,從取得原始憑證到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到編制會計報表,均由學員合作完成,從頭到尾就象一場戲。指導教師就是導演,采購員、出納員、結算會計、材料會計、成本會計、車間人員、保管員等各個財務角色都由學員來扮演,讓學員進入一個集知識于趣味的境界之中。為了便于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全面地掌握業務處理,教師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筆業務,實踐的關鍵在于弄清每一筆業務的來龍去脈,保證業務內容的完整,讓學員有親臨財務核算之感,我管這樣的教學方法叫“立體教學法”。即使當時有的學員不是非常清楚某些業務,但是結合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對財會業務處理的不斷強化,學員處理會計業務經驗的不斷積累,就會逐漸明白,甚至產生“頓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