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光,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2010年創業培訓學員,因為在創業培訓班上踴躍發言,積極思考,給所有老師和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業培訓沒浪費時間,一年多的時間里,利用創業培訓班上的知識,42歲的他實現了本人事業和人生質的飛躍。
我們見過在大棚里種菜、培育食用菌,在大棚里“種”醬油不僅沒見過,還是頭一次聽說。可毛立光就用大棚“種”出了醬油。
“種”醬油的大棚位于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梧桐趙村趙國強的家。據在大棚里“種”醬油的發起人毛立光說,他就是看中了妹夫趙國強家院子寬闊,才在這里建大棚“種”醬油的。
說起醬油來,老毛充滿了激情,據他介紹,從1996年開始,他開始銷售經營醬油醋等調味品,慢慢地開始有了一個自己的創業理念,自己制作醬油,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逐漸形成了他的制作方法,當時的他,只是想制作醬油賺點錢,既沒有商標意識,也沒有競爭意識,制作醬油進入了瓶頸時期。
一、創業培訓學知識,拓寬眼界天地寬
2010年,濱城區農廣校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班在社會上宣傳招收學員,這個舉措利在讓廣大農民兄弟有一個進教室學習進修的機會,是國家的陽光工程培訓項目。毛利光被推薦成為一名學員,在培訓班上,他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他的創業設想,受到了評委老師的好評。在培訓教師的指導下,他重新燃起了創業的激情,并對市場分析能力、市場競爭意識、組織管理能力有了更新的認識。培訓結束,已是11月底,離春節還有50天的時間,他回到村里,繼續組織生產,在質量上下功夫。農廣校的教師積極幫助他聯系濱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及防疫站,對他的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辦理各種手續,為產品進入大的市場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到2010年年底,毛利光的醬油因為味道醇厚,色澤好看,銷往濱州的各個機關企業,營業收入二十多萬,贏利六萬左右。2011年,營業收入三十幾萬,盈利十萬左右。
二、善于鉆研,創新生產技術,降低了投資成本
僅僅一年的時間,毛利光是怎么走上發家致富之路的,這在于他善于思考的大腦和善于實踐立即行動的工作作風。在毛利光看來,老傳統釀造方法,采用野生菌制曲、曬露發酵,衛生得不到解決,而且生產周期長,原料利用率低。現代釀造企業的釀造方式是利用鍋爐進行水循環,建發酵池,投資大,產量高,但是不如傳統釀造產品風味好。以他目前的釀造規模,用現代方式釀造,需要設備投資30多萬元,年燃燒煤炭20余噸,需雇用勞力5人。基礎投入如此大,確實讓他犯了愁。但是,毛立光是個頭腦靈活喜歡思考的人,他反復琢磨好的替代方法。看到鄰村的農民建起大棚利用太陽能種菜種食用菌,他心頭豁然一亮:別人能在大棚里種菜,是利用了太陽能的原理,自己是否也利用太陽能原理在大棚里進行醬油的前期發酵。說干就干,老毛投資5萬元在妹夫的寬闊院落里建大棚開始了他的“醬油”之路。
經過一年的不斷實驗,不斷請教有釀造經驗的老師傅及自己的潛心鉆研,毛立光的創新獲得了成功。 利用大棚設施釀造醬油,避免了風沙,避免了蚊蠅,傳統釀制醬油衛生差的現象得到了解決。更重要的是不用再去購買煤炭和鍋爐搞水循環,不用雇用太多的人力,也不用投資建發酵池,降低了成本。光投資一項,省了30多萬元。
三、帶動周圍鄰居共同致富
毛利光的工廠,中秋節和春節是最繁忙的季節。在這幾個月里,毛利光就動員村里不去打工的村民來他的工廠,從事包裝和裝卸工作,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賺到錢,既解決了工廠用工問題也增加了部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好評。
到目前為止,毛立光申報的“毛家紅”品牌商標,國家商標總局已經受理。大棚生產醬油技術也已申報新型實用專利技術,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也在審核中。
談起將來,毛利光信心百倍,他決定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把醬油推入超市,力爭把“毛家紅品牌”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