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創業者要想把企業越做越大,錢賺得越來越多,讓農業創業之路越走越寬廣,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采購要貨比三家,生產要精打細算,同時減少人員費用、加快資金周轉來降低成本;在創業過程中應樹立“質量好才是真的好、服務好才有回頭客”的創業意識,通過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采用創新成果等謀求創業項目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 努力降低成本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信奉這個真理:成本是魔鬼,必須把它殺死,要像擰毛巾一樣把水擰干。殺掉一分成本,企業就多一分利潤。對于創業者來說,在創業資金相對有限的情況之下,更應懂得企業的利潤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成本的控制。
(一)貨比三家采購
活躍的市場經濟使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很不相同,同一個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價格,甚至在一家商場內的不同柜臺都會有不一樣的價格。所以,創業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時候,必須掌握一定的商品鑒別能力,懂得什么樣的貨值什么樣的錢。尤其應該多走幾家商店、商場,多跟幾家供應商聯系,獲取準確的價格信息,這樣才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原材料或商品。
(二)精打細算生產
10-9=1,10-8=2。10是收入,9和8是成本,1和2是利潤。成本8與成本9只是一數之差,利潤卻因此提高了一倍!企業的日常生產支出中有些可能僅僅是小額費用,可是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所以嚴格控制日常生產支出,是有效控制企業成本的方法。
創業之初,最重要的是生存。大多數成功的創業公司,都走過一個嚴格的成本控制過程。創業者要通過制訂嚴格、切實可行的生產經營管理規章制度,使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有條不紊,有章可循,嚴格控制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
以養豬為例,養豬大戶吳金龍曾經算過一筆賬,毛重100公斤的肉豬,殺后凈重約70公斤,2007年豬肉價格已經漲到約20元/公斤,而2006年僅為10元/公斤。這樣,賣一頭豬的價錢,2006年為700元,2007年為1400元。但一般豬崽2007年價格為720元/頭,2006年為320元/頭,僅此一項就貴出400元。另外,2007年養殖期間的飼料成本大約為360元/頭,2006年同期只需270元左右。再加上水電費、醫療費、人工費,雖然2007豬肉價格上漲,但獲得的實際效益并不比2006年多多少。
由此可見,豬價與市場的供需關系很大,有時候價格很低,賣豬的錢可能剛好是買飼料的錢,虧損嚴重。因此做任何買賣都一定要考慮到所有成本,并力求將成本壓縮到最低程度,這樣我們付出的勞動才能得到最大回報。
精打細算,雖然有點“摳門”,但是卻非常管用。對于創業者來說,必須處處精打細算,節約生產和服務成本。看一看因為浪費一張紙就拍桌子的桑迪·韋爾(花旗銀行CEO),看一看一條毛巾用了27年的王永慶,看一看佩戴的手表僅值十幾元的李嘉誠,他們哪位不是在商界叱咤風云,—句話就能影響股票指數的超級巨頭?對于創業者來說,更要處處精打細算,節約生產和服務成本。
(三)減少人員費用
人員費用是企業的一項重要支出,如果要降低農業創業的成本,這是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減少人員費用,就要精簡人員,可以兼職的崗位盡量不使用專職人員,能承包的要承包,能計件的要計件。
農業創業者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表面上看培訓是一項支出,但從長期來看,其實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回報。通過培訓,員工在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能的同時,提高了生產管理的效率。在創業過程中,還要通過加強考核,采取更多激勵措施,來調動全體員工參與生產經營管理的積極性。
(四)加快資金周轉
資金周轉率是反應資金周轉速度的指標。企業資金(包括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間斷地循環周轉,從而使企業取得銷售收入。企業用盡可能少的資金占用,取得盡可能多的銷售收入,說明資金周轉速度快,資金利用效果好。資金周轉速度可以用資金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次數表示,也可以用資金周轉一次所需天數表示。資金周轉加快了,可以大大節約資金。在生產規模和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資金周轉率提高一倍,就可以節約一半的資金。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要用有限的資金完成更大規模的生產或經營,盡可能減少資金在原材料、產成品、庫存商品、應收賬款等上的占壓。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相當于擴大了資金的投入,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創業者還應加強對存貨質量的控制管理,對不合格品、滯銷存貨應盡快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同時,創業者應安排專人加強對應收賬款的回收管理。對超過規定期限的應收賬款,應加大催收力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強行收回。企業還可以采取讓利、出售等不同方式將應收賬款變現,以減少壞賬損失和加快流動資金的周轉。
二、提供優質產品或服務
農業創業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對于農業創業能否做大做強有著直接的聯系。質量過關,服務一流,消費者滿意,是農業創業者應該追求的永恒目標。
(一)質量好才是真的好
近年來,隨著農業增產、豐收,大多數普通(初級)農產品告別了短缺歷史;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已由解決“溫飽型”逐步向“小康型”轉變。這種轉變使農產品供需數量與質量兩方面的矛盾都十分突出。今后不取得農業標準化這張“綠卡”,就沒有資格參與國內外競爭;標準化建設也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的又一場革命。因此農產品也需跳“國標”,用標準控制質量,用質量贏得市場,在市場獲得效益。
例如,甘肅省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農戶養著2700多頭奶牛,三鹿奶粉事件后,西果園鎮相關領導及時動員奶牛養殖戶按照質量監督及農牧部門的要求,把好鮮奶質量關。鮮奶銷售情況逐漸好轉。隨著市民對鮮奶需求量的增大,七里河區部分鄉鎮的一些零散奶農除了給本區固定消費群體供應外,還將業務滲透到城關等需求量更大的區域,銷售狀況非常好。
從現代市場需求看,農產品的消費已從解決溫飽問題轉變為以滿足消費者營養均衡、綠色、健康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農業創業企業所提供產品的質量是否穩定、健康、環保,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農業發展新階段,農產品相對過剩,農產品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農民增收步履維艱,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成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我國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農產品的質量成為競爭的核心之一。標準是質量監督的依據,因此,只有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業生產全過程都有標準可依,真正做到用標準組織農產品生產、開拓和規范農產品市場、評價農產品質量,才能有效地指導農產品生產,引導優質農產品開發研究,拉動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才能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產品范圍”、“市場準入”、“出口禁止與限制”等有關界定和承諾,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服務好才有回頭客
一般人或許會有這樣的觀念:一分價錢一分貨。只有花大錢,才會得到優質商品或優良的服務。我們的創業者所要做的,就是打破這樣的觀點,讓客戶獲得質優價廉的服務。這樣看起來,或許利潤有所降低,但從長遠來看,對于企業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良好的服務態度會為創業者贏得良好的口碑,繼而迎來回頭客;冷漠的服務態度,造就的只是顧客的批判。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或許,優良的服務會使你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例如,平時在飯店消費,有人會注意到這樣一幕:吃完飯,有些飯店會送上一張意見單,讓你留下對飯店的意見;有的飯店會對顧客未吃完的菜提出意見征詢,以了解有哪些地方不合口味;更有一些飯店,在客人用餐后,會主動送上一片口香糖。這些人性化的小細節,雖然商家花費不多,卻能讓顧客感覺到,有一種被人重視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下次消費時,或許首先會想到,飯店是不是根據我提出的意見,將菜肴的口味改進了,繼而不知不覺地成為飯店的回頭客。
“寧可一人來千次,不要千人來一次”,這也是我們創業者所追求的目標。 (未完待續)
改編自《開始你的農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