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后,拍賣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的衍生物開始在中國各地逐步發展起來。上海、廣州等幾個主要的城市,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區域輻射力的拍賣中心。到1949年,上海有25家拍賣行。
在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收藏流通歷史十分悠久,但“拍賣”這個字眼所代表的交易方式,則來自資本主義世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政府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國家在將大量剩余物資傾銷到中國的同時,也把他們所熱衷的交易方式——拍賣,帶到了古老的中國。至此,拍賣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的衍生物開始在中國各地逐步發展起來。
當時,中國拍賣行業的發展呈現出由南部向北部擴展的態勢。上海、廣州等幾個主要的城市,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區域輻射力的拍賣中心。
在中國領土上率先開設拍賣機構的是香港。1855年,香港攬勿兄弟拍賣行成立,該拍賣行主要拍賣政府整批處理的破產物資。到了1874年,英國人在上海開設了魯意斯摩拍賣洋行。這家拍賣行拍賣較多的標的是一些舶來品和大量的海關罰沒物資。隨后,英國的瑞和洋行、羅森泰洋行、法國的三陸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丹麥的寶和洋行等都紛紛掛牌,在上海灘做起拍賣生意。這些拍賣機構最初的主要業務是對進出口商品中的糾紛事件進行鑒定、估價、處理。繼而,海關的沒收物品、海洋運輸中的水漬物品、銀行委托的典押品以及保險公司、法院的一些業務也由他們代為處理和拍賣。同時,這些拍賣機構還兼為個人拍賣家具、舊貨等。
此后一個時期,中國的商人和一些外國拍賣行的中國雇員們見到拍賣業投資少,易經營,也相繼效仿辦起了拍賣行。有“榔頭大王”之稱的怡和拍賣行便是其中一例。這家拍賣行的老板原來就是一家外國拍賣行的雇員,在積累了一些拍賣經驗和資金后,開辦了自己的拍賣行。直到抗日戰爭期間,由于戰爭,上海港口外輪斷絕,物資減少,拍賣行業一度嚴重萎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各國到中國的外輪開始復航,戰后收繳的日偽敵產和漢奸的充公財物,以及水漬貨物大量增加,這促使上海的拍賣業又重新興旺起來。當時,國民黨政府也開設了官辦拍賣行,主要拍賣日偽敵產和美軍剩余物資。與此同時,民辦拍賣行也開始大量恢復起來。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成立了拍賣行同業公會。行業組織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度消沉,40年代后期又自覺進行整頓,恢復活動。據統計,到1949年上海有25家拍賣行。
廣州的拍賣業始于19世紀末。當時東印度公司定期在廣州拍賣鴉片,其業務一直延續到20世紀。據查,他們曾經將每箱成本237盧比的印度“公班土”鴉片拍賣到2191盧比。1921年,東印度公司的花布也在廣州通過拍賣脫手。抗日戰爭時期,廣州四牌樓、南華東、東山龜崗等地均有拍賣行拍賣新舊工業品及進口舊百貨。
天津拍賣業始現于1902年。鴉片戰爭后,英國人瓦慈在天津領取了拍賣和公證人特許營業執照,開設了茂盛拍賣行。茂盛拍賣行后來更名為魁昌拍賣行。而后出兌給英國退伍軍人彭尼爾。魁昌拍賣行開業以后,外國人在天津經營拍賣業的不斷增多。1930年,天津的外商拍賣行有十余家。如法國的日躍拍賣行、奧地利的合力拍賣行、俄羅斯的亞洛拍賣行、英國的魯意斯摩拍賣行、希臘人的希臘拍賣行等。華人李魁元也開設了天祥拍賣行,后更名為元記拍賣行。隨后泰來、森木司、永大、泉祥、明記、文祥、九福等拍賣行相繼誕生。致使20世紀30年代天津拍賣行盛極一時。到1937年,天津以拍賣為主要營業手段的商行、洋行就達一百多家。1946年,天津曾建有天津拍賣行同業公會。
北京的拍賣業始于清朝末年。19世紀末,法國人平德(也有譯為品德)曾在北京開設平德拍賣洋行,專門拍賣王公大臣、達官顯貴的財物,由平德本人主拍,傭金高達20%。該拍賣行還乘機低價收購有價值的中國文物,運至國外販賣以牟取不義之財。20世紀初,北京有一家拍賣行叫馬凱拍賣行,也是外國人辦的,設在崇文門內大街路東,與同仁醫院對門,主拍者是俄國人叫米茲金,其主要拍賣品是死當物和洋人用過的東西以及“打鼓兒的”(收舊貨的)收來的較有價值的東西。當時北京一位叫張金水的舊貨商,在西長安街雙塔寺西側開了一家公易拍賣行(后來盤給京城玩家魏子丹)。1925年后,該行拍賣過末代皇帝被趕出皇宮以后,原屬宮中一些不易長期保存的物資。此舉,使該拍賣行名利雙收。此后,該行又拍賣過清王朝洵貝勒府邸中的家具什物,其中有一場拍賣會搞了十多天。軍閥張宗昌府內的物資也曾經過他們拍賣。1942年,在原馬凱拍賣行原址又開辦了福和拍賣行,主拍人仍是米茲金。抗日戰爭勝利后,京城的拍賣行業又繁榮過一段時間,其主要業務是拍賣將要被遣返回國的日本僑民的和服、棉被、家具、收音機、留聲機等生活物品,日偽多年搜括、囤積的所謂戰略物資如軍毯、皮鞋等,也統統被國民黨接收大員送到拍賣行進行拍賣。
在黑龍江省,民國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即1911年9月26日),海倫縣就開始了當地有史以來的第一例充公物資的拍賣活動。1915年,該省還出現了荒地拍賣、涉外產權拍賣等活動。有些拍賣活動還經過了當時的黑龍江省公署的批準。如1916年10月26日,松黑兩江郵船局拍賣拖船一案,就有局長給省公署的請示和省長畢桂芳的批文。據資料記載,當時黑龍江尚無專門的拍賣機構,拍賣活動大多由政府部門主持。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后,全力推行殖民政策,控制整個經濟命脈,經濟上由部分商品配給轉向全面配給體制,拍賣活動因此消沉。抗日戰爭勝利后,黑龍江地區于1945年~1946年兩年間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相繼解放。民主政府為保證人民生活和支持解放戰爭,成立了公營的“貿易局”及專業貿易公司,建立了消費合作社,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商業運行體制。此后,黑龍江省基本上取消了拍賣機構,僅在個別地區的民間交易中有拍賣活動出現。
山東省的拍賣業始于20世紀初期。1916年,山東煙臺由私人投資的第一家拍賣行復春盛拍賣行成立。十幾年后,該市已有17家拍賣行。1945年,廣成興拍賣行老板戴峨亭發起成立了煙臺拍賣行同業公會,說明當時煙臺的拍賣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這一時期,青島、威海等地,也陸續出現了多家拍賣行。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地方政府在濟南、青島等地,用拍賣方式處理了大量敵偽資產。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青島市政府,還出臺了《門市拍賣管理辦法》。
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國其他一些地方,特別是沿海各地也曾有過或集中或分散,或發達或平淡的拍賣活動。
時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拍賣行業曾有過一段短暫的繁榮,特別是1952年“三反五反”期間,許多商戶的資產被拍賣,以抵交罰沒款,大量查禁物品也以拍賣方式處理。
再之后,隨著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拍賣業受到了限制和制約。以上海為例,1955年,企業公私合營前,拍賣行已由剛解放前的25家減為11家,以后又合并為7家。在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這些拍賣行在1956年都合并到信托公司,其經營方式也由原來的拍賣轉為寄售。
1956年,財政部、司法部、中華供銷合作總社聯合發布了《關于各級人民法院處理、沒收、追繳、拍賣物品的聯合通知》,規定原由法院拍賣處理的物品,交由當地供銷社收購,法院不再另行處理。從此拍賣方式就從民事執行程序中消失了,拍賣這種交易方式隨之在中國銷聲匿跡。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中國在經濟理論上還一直把拍賣等同于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例如,1979年版本的《辭海》中,對拍賣的釋義為“拍賣亦稱競買,資本主義商業中的一種買賣方式,出賣者用叫價的辦法把物品出售給出價最高的購買者(競買人)”。直到改革開放10年以后的1989年,《辭海》再版時才刪除了“資本主義”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