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師爺,爺爺的老師。”這是一位紹興朋友對“師爺”的幽默詮注,形象鮮明地道出了師爺學識淵博的文化素養。“師爺”作為人才群體,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復等,故幕主尊之為“賓”、為“友”。成為合格的“師爺”,需要具有良好的素質,“胸懷高朗,筆力明通,參觀事變有素”。“紹興師爺”最為著名,明清時期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位于紹興縣西北部的安昌古鎮,有“師爺故里”之稱。安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安昌古鎮風貌保存完好,越地民俗風情濃郁,處處充溢著歷史的滄桑韻味。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生前曾三臨安昌,稱贊安昌是紹興保存最完好的水鄉古鎮。
千年古鎮安昌,始建于北宋時期,其建筑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依帶水,古樸典雅。安昌最早叫長樂村,后叫安滄,相傳大禹曾在鎮東涂山娶妻成家。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錢謬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該地,因平董昌之亂有功,地方得以安寧,因此改名為安昌。安昌保留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風貌,各式小橋千姿百態,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
安昌依河老街長達1747米。數百年來,棉、布、米集散旺盛,為越北大市重鎮。抗戰前夕尚有近千家商號,是紹興城區外市集之最。老街河之南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兩岸之間古橋相連。河之南有帶著頂棚的長廊,遮陽擋雨,各種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林立,翻軒騎樓錯落有致。河對岸則是青石板小路,古樸舊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走在安昌,舊時江南生活的風情撲面而來……
紹興千百年來的民俗風情在安昌延續下來,安昌特產臘腸、扯白糖遠近聞名。安昌臘腸獨特的風味令人念想不絕。由于手工制成,產量有限,在紹興市區的店鋪也難覓。
改革開放后,許多江南古鎮快速甩掉了歷史的長衫,穿上時尚的“西裝革履”,然而華麗的背影蒼白了記憶。安昌依舊是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是一幅散發著濃郁越文化的“市井習俗的長卷”,這里處處可見魯迅筆下的鄉土風情,猶如走進“水鄉文化的長廊”。在這里,可以重溫千年江南小鎮生活,“紹興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和“安昌文史館”等介紹當地人文的景點,值得一游。
在江南古鎮中,純粹越地風情小鎮完好保存的并不多。據介紹,安昌將在未來幾年中,投資20億元,做好“古鎮老街、水鄉碼頭、田園風光”三篇文章,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安昌古橋
安昌古橋眾多,是名副其實的“橋鄉”。象周莊古鎮那樣的雙橋,在安昌就有4對,分別是樹場匯頭雙橋、東橫湖口雙橋、徐家淡口雙橋、西橫湖口雙橋。
徐家淡口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因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這兩座石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徐正吾出資建造。
安昌古名“貞豐里”,以里得名,在江南一帶還有“同里”、“黎里”、“古里”等古鎮。安昌的貞豐橋,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當年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在此聚會,稱為“迷樓”。這不禁使人緬懷當年“南社”。“南社”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繁盛時期,社員廣布軍、政、商、教育、宗教、科技等各個領域,在地區上分布極廣,涉及大半個中國。安昌將德記酒店稱為“迷樓”,亦是對南社的紀念。
紹興師爺館
有人說“天下師爺出紹興”,而紹興師爺多出自安昌。200年間,安昌出去的師爺不下萬人。師爺館依托婁心田師爺的故居,展示“紹興師爺”這個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歷史上特殊的社會群體、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在師爺館內有一組彩塑作品,表現了清代地方衙門的官員升堂審案時的情景。
中國銀行舊址
位子東市南岸慎堂,座南朝北二進,民國二十二年(1933)中國銀行在此開設安昌辦事分處,主要為當地絲綢業提供信貸服務。后上海綢業商業銀行,浙江地方銀行相繼開設于此,建國后又成為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駐安昌之所,是安昌鎮金融業的重要歷史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