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也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經過小學、初中的語文學習,閱讀過的文章又何止百篇,理應具有較高的閱讀能力。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生在做語文試卷上22分的閱讀題時,得分大多集中在12—15分,20分仿佛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標桿。
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何如此低下呢?平時的閱讀教學又該如何進行呢?為此,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了不倦的摸索和嘗試,現將一點心得總結如下:
一、正確篩選 提高素養
現在書籍很多,如何從這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還得要學會篩選。所以在書籍的選擇上要有一個是非優劣的判斷,并有正確的標準。這個標準,從宏觀上說,和做人的標準是一致的。所以,篩選的方法技巧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為正確的選擇標準服務,也可以為錯誤的選擇標準服務。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除了要向學生推薦佳作讓他們在課外進行閱讀外,每周還要為學生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引導學生閱讀《讀者》《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語文報》或《語文讀本》,讓學生身在校園,心懷天下,感受時代氣息,了解風云人物。這樣通過篩選后的閱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強化記憶 整理筆記
篩選閱讀只是邁出了閱讀的第一步,要真正使閱讀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還必須強化記憶。事實證明,人們在閱讀時都有某種程度的無意記憶,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記憶,才有了一定的閱讀獲得;也正是因為這種記憶是無意的,所以閱讀效果不高。可見,強化記憶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遇到優美的文章或段落,除了讓學生大聲朗讀,還讓學生摘抄在筆記本上,并記下來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可謂一舉兩得,學生既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又有了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走進文本 加深理解
記憶僅僅是閱讀獲得的開始,而不是結束。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是具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停留在簡單記憶階段而止步不前,那些記住了的知識就會成為僵死無用的知識。理解,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獲得的關鍵環節。那么該怎么去理解一篇文章呢?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自然也應有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我以教材為范例,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去閱讀,學生少走了不彎路。比如,我曾經讓學生用“把握主旨法”閱讀散文,走進作者,加深理解。如果是小說的話,我引導學生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首先梳理情節,再鑒賞人物形象(并總結出人物描寫常用的方法),最后體會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四、運用技巧 提高效率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正確的方法加量的積累,才有質的提高。但光有現代文閱讀的知識儲備是不行的,還必須通過練習來鞏固理解。而現階段,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依然是現代文理解考查。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學生領會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思路、理解詞語涵義、把握關鍵語句、闡釋含蓄語句、概括內容要點、揣摩語言特色、評價文章優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很注重指導學生在領會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掌握必要的解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問什么答什么;二是依據原文尋找答題要點,分散信息要整合,隱含信息要挖掘;三是答題時要分點陳述,可以根據考題后的分值來確定答案要點的個數。比如,如果考題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點就至少是兩個。
總之,功夫在平時,只有一點一滴的積累,通過篩選來做到有選擇性地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再通過強化記憶,整理筆記來儲備有用知識,在閱讀過程中,還得走進文本,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情感、什么用意,而不是“先入為主”,即讀者自己的“我認為”、“我覺得”。最后還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加強訓練,這樣才真正談得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