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的鑒賞歷來是學生高考的一塊“雞肋”。考試說明中對詩歌鑒賞作了明確的考查方向:無非就是對詩歌形式和內容的考查,即對詩歌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考查;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進行綜合評價。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鑒賞詩歌的這座高峰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了深入的探究,從四個方面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對題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試題指向明確,要求簡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細審題,注意弄清題目中的問題數量,提問方式是并列還是承前追問,問的是詩歌的內容還是詩歌的形式方面的問題。審題時要做到對考查目標的細化分析,明確兩方面的含義。(一)要明確題目考查的是詩歌的哪個要素,看是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還是思想內容與觀點態度。(二)要審清設問的方式,是直接回答,還是分析闡述式,還是全面賞析式。這樣審清題干,避免出現漏答或答非所問、思路不清的情況。
二、培養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能力
從近年詩歌鑒賞題的擬題思路看,多以內涵豐富、文學性強的詩詞為命題的首選材料。從作品的形象入手,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里所說的 “形象”,在詩論中往往被視為“意象”,由“意象”出發,對作品的思想旨趣的評價,又涉及到詩論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意境。所以鑒賞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就要從意象、意境入手。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意象是指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來表現主觀情意。具體來說,指詩歌中所描繪的人、景、物,統稱為詩歌的形象。而意境則是作家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結合,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沒有意象就沒有意境,而韻味無窮的意象才是意境。所以鑒賞古詩詞,都是由意象入手,進入深層意境的探究,從而完成詩歌的審美。
三、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聯想能力十分豐富,許多詩歌的構思就是建立在聯想和想象之上的,那么在詩歌鑒賞中如何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
首先就要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的“虛境”,而詩歌中的“虛境”包括三方面:(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例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二)逝去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的“故國”的“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三)設想未來之境。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其次就要引導學生領會類比聯想,這是由兩種不同物之中有一些相似之處引發的聯想。如筆直的竹子——人的氣質;菊花——人的高潔;落葉——悲秋、失意;暮春——韶光已逝、美人遲暮;搗衣、玉關——征夫;梧桐細雨——凄楚悲涼,等等。神似聯想,是詩歌解讀的關鍵,在具體詩歌鑒賞中我們要靈活運用。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梧桐、細雨”道盡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獨凄涼。
四、培養學生流暢的表達能力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理解的外化,。學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時,不是沒有見解和感悟,而是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寫了一大段文字,得分率卻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胸中無類型,手中無范式”。高考答案要求思路清晰、要點齊全、術語準確。因此讓學生能夠用規范的語言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理解是訓練的重點和難點。
要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表達能力,首先要教給學生詩歌鑒賞答題的基本模式:
(一)意象類:1.找出并描摹詩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點;3.揭示作者情感。
(二)意境類:1.找出詩句的物象;2.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3.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意境;4.分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練字類: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運用的手法;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看其描述的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四)表達技巧類:1.指明表現手法;2.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3.簡要說明表達效果。
(五)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類:1.先解釋詩句具體寫了什么,具體描述出來;2.抒發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其次,要掌握一些鑒賞述語。鑒賞術語具有概括性,運用這些術語就更準確和規范。常用的鑒賞術語可以概括為:
景物形象類: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富麗堂皇、雄奇優美、瑰麗雄壯、虛幻縹緲等。
表達技巧類: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點面結合、對比、烘托、反襯等
思想類: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等
情感類:寂寞、超脫、豪放、婉約、思鄉、懷友;愉悅、欣喜;郁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激憤;恬淡、閑適等
這樣學生形成思路清晰,用語規范,不丟不漏的良好習慣,克服了表達難關。
綜上可見,古詩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只要我們掌握了解了詩歌鑒賞的這幾種基本能力,高考詩歌鑒賞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