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典詩歌鑒賞試題一直是高考語文試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主要考查考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一類試題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試題,考生在做這類試題時,往往感覺到無從下手,在答題時抓不住要害。詩歌閱讀最關鍵的一點是把握詩歌的情感(詩歌的主旨)這根主線。
詩歌是用來抒情的。詩歌抒情可分為兩大類,即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稱直抒胸臆。古典詩歌中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詞語,如“喜”、“悲”、“怨”、“恨”、“憤”、“憂”、“悵”、“思”、“想”、“獨”、“憶”、“懷”、“寂寞”、“傷心”、“惆悵”等等。抓住這些詞語,結合具體的詩歌內容,明確詩人“喜什么”、“悲什么”或“憶誰”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歸納概括出詩人的情感。例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直接抒情的詩歌主旨把握很容易,故在高考詩歌鑒賞中,很少出現,用來考查我們的詩歌大部分是間接抒情的。
間接抒情的詩歌主要指借人(古人或抒情主人公)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敘事抒情。古人常常立象以盡意。所以這類詩歌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一、借人抒情
詩歌中作者描寫的人物或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其情感因人而異,如遷(謫)客常懷仕途失意的苦悶,抒壯志難酬之慨,發命運無常之嘆;游子多懷羈旅愁思,悲孤寂冷落,或思親念友;漁父有寄情山水的悠閑,隱居的喜悅,安貧樂道的思想,或對官場的厭倦;閨婦可以念遠懷人,抒獨守空閨的哀怨;征人有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豪情,久戍邊關的鄉愁離恨,軍旅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情和歸家無望的哀痛等等
二、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達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個意象,便會想到它要傳達什么感情,表達什么主旨。如04年全國卷晏幾道《鷓鴣天》: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此處指青山。②取次:隨意。
這里“杜鵑”這一意象對理解整首詩的感情很關鍵。杜鵑,又名子規、杜宇、蜀鳥,是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古詩中的杜鵑常常用來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理解了“杜鵑”這一意象,也就理解了本詞的主旨——游子思鄉。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在漫長的詩歌創作過程中,許多“象”被人們賦予了固定的“意”,如“長亭”象征“送別”,“梅花”象征“高潔的人格”,“紅豆”象征“相思”。 “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及婚嫁有關,日落、夕陽、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時光的流逝等。多讀詩歌,積累意象,對我們讀懂詩歌大有裨益。
三、托物言志
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 托物言志詩的鑒賞步驟
第一步:找出所詠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體會所詠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由物聯系到詩人的精神追求
如:孤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這首詩通過描寫孤桐雖孤獨卻筆直高聳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強的外部特點來歌頌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獨、正直、向上、貼近大地、堅強。聯系王安石(1021-1086)的生平經歷,知人論世(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后,曾任過地方官。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后辭官退居南京),了解作者寫孤桐的目的。抒發自己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甘愿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情懷。
四、借古抒情(詠史詩)
詠史詩的特點:憑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借古諷今,勸諭統治者借鑒歷史,諷刺統治者荒淫無恥,抨擊時弊。或懷古傷今,喟嘆朝代的興亡變化,悲嘆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后的沉思,蘊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或借古抒懷,寄托對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況,抒發豪情壯志,或自傷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功業未就鬢發已白。
五、敘事抒情
通過詩人所寫之事來抒情,如“送別”“離別”之事,有離愁別恨,或表明心志,或勸勉、鼓勵、安慰等。 “相逢”既有短暫相聚的喜悅,也有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等情。“辭官歸隱”有歸隱的喜悅,有對仕宦的厭倦,有忘情山水的悠閑,或不為當道所重的怨情?!帮嬀啤庇蓄l頻勸飲的惜別之情,有細細小酌的遣愁之意,有開懷暢飲的豪邁之情等。其它如登臨、垂釣、晚泊、歸家等等事情都蘊含一定的情感。
如2007年廣東語文高考題: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從注釋②中可知詩人遭遇了國滅家亡的人生巨變,因“無夢還家”才“獨立青峰”;結合注釋①可知詩人堅貞不屈,決不向敵人屈膝,故用斗嚴寒、抗冰雪的梅花來激勵自己。故全詩表達了作者國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以及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可見只要我們在鑒賞詩歌時,緊緊抓住詩歌情感主旨這根紅線,披情入理,撥開迷霧,找到詩歌的本真,獲得高分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