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可發現,某些所謂的“新課堂”仍明顯是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實效,而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活動。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其效果如何,我認為關鍵在于語文教師。
在這里需要探討的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到底取決于語文教師的哪些能力。有效的教學行為應該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所謂“有效”是指通過語文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新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而這種有效性,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學生原有的學習能力、態度、教材的內容與結構方式等。但在這諸多因素中,我們尤其要強調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
1.轉換教學角色。語文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學生。語文教師應全方位“放權”,相信學生,讓學生明確目標后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去做題,自己總結方法和規律等。
3.豐富教學形式。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采用的形式有:(1)自主式。以問題引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輔之以語文教師精講導學。(2)討論式。語文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學生定向閱讀教材,隨后分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3)辯論式。語文教師提前布置辯論題目,確定正反兩方。學生預習并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辯論,最后由語文教師點評小結。
二、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種能力
1.語文教師的積極傾聽能力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
實踐表明,優秀的語文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教學的本質在于交流,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能否與學生溝通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
2.語文教師的不斷反思精神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準。
有效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有的語文教師教了三十年的書還教不好,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問題,而是他將一種教學方法重復了三十年;有的語文教師只教了三年卻教得很好,因為當用第一種教法感到效果不好時,他就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然后摸索第二種(下轉3—6版中縫)(上接6版《淺談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教法、第三種教法……,最后就會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這說明善于批判反思的語文教師能夠從自己過去的經歷中學習,他知道每一次面對新的學生就會帶來新的挑戰。
通過關注學生對教學的反應,并根據教學情境,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傾聽學生的意見或建議,不斷地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而避免重犯之前的教學錯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語文教師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應成為判定語文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
總之,優秀語文教師對教學質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成功的教學是一個不斷試驗和終生學習的過程。怎樣實現有效教學是當前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向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需要不斷研究教育科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傾聽學生的意見,提高教學效能感,不斷探索有效教學的途徑,完善有效教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