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經歷中的事物往往是他們所熟悉的,由于這些習慣中的事物反復經歷和重復性的出現,學生并不會像第一次經歷時那樣注意它們,長此以往,這些常見的對象便會漸漸淡出他們關注的視野,使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感覺慢慢鈍化。其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慣常性的生活經歷,每天都會有細微的變化,因為時間在改變這一切,也包括不斷成長的經歷者,如果對自己身邊的一切失去了敏感,生活會在無差別的感受中顯得平淡無奇和枯燥乏味。所以,學生在作文中之所以感到無東西可寫,并不是因為生活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生活在他的眼里失去了新鮮感 。
觀察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感知活動,它意味著感知者在認識生活過程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身邊事物不感興趣的人,不會成為一個“見人所未見”的觀察者。法國作家福樓拜曾經告誡莫伯桑:“當你走過一個坐在自己店門前的雜貨商面前,走過一個吸著煙斗的守門人面前,走過一個馬車站面前時,請你給我描繪一下這個雜貨商和這個守門人,他們的姿態,他們整個的身體外貌,要用畫家那樣的手腕傳達出他們全部的精神實質,使我不至于把他們和任何別的雜貨商人、任何別的守門人混同起來。還請你只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來匹是不一樣的。”這種發現的前提是要細心地觀察對象,留心對象之間的每一個細小的差別,對身邊的事物有一種好奇心和認真觀察的態度,在平常的生活中發現變化,在事物的細微差異中認識其豐富性,通過觀察獲得感知經驗,將感知經驗的記憶變成作文的素材。
觀察可以獲得對生活的感性認識,它涉及到觀察的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客觀的觀察與主觀的觀察、觀察的對象與方法等問題。觀察習慣的養成、如何多角度地觀察對象、觀察與表象記憶、觀察基礎上的內省與反思,都是需要在觀察訓練中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