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有時候,人生的成敗不在于你付出多少,而取決于你的性格,西楚霸王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楚漢相爭中敗下陣來,最終自刎烏江,這和他的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寡謀輕信。“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說話者是誰?項伯也!項伯是誰?項羽叔父也!項羽聽了這句后,不加思索就答應了項伯會好好對待劉邦!作為一個君王對于臣下的建議本應好好考慮一下,即使他是你的叔父,但是他沒有!他太容易相信一個人,所以受的傷害一定會很大。鴻門宴上正是有了項伯,劉邦才得以脫身以逃!
他剛愎自用。我們都知道勇猛無敵能征善戰的這位西楚霸王卻從來不懂珍惜身邊的有用人才,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棄他而去。一代名將韓信早年謀職于項羽集團,可惜項羽沒有蕭何的慧眼,使這位軍事天才沒有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猶豫地跳槽投奔了劉邦。他的亞父范增,可謂是一代謀士,鴻門宴上“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他想讓項羽殺了劉邦,可是項羽視而不見,自有自己的注意,就這樣讓絕佳的機會從自己身邊匆匆地溜走了。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脫之后,戰爭勝利的天平就向他傾斜了!
他優柔寡斷。項羽是秦漢之際叱姹風云的英雄人物,書上說他身長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也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自詡。項羽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摧毀了暴秦,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自號“西楚霸王”。這是何等英雄,古今一人!這樣一個真男人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性格中會有猶猶豫豫的一面!面對鴻門宴上除掉劉邦的良機,他一再猶豫,無論是亞父范增一再示意,還是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他都沒辦法作出最終的決定,最終只能讓無奈的亞父大吼一聲“哎,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擄矣”!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他自高自大!項羽小時候“學習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讀到這里,很多人都會驚訝小小年紀的項羽會有這樣的抱負!時光荏苒,已長成小伙子的項羽親眼見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旋即說出了這樣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之”!同樣,這句話也能讓人感受到他遠大的抱負!但是遠大抱負的背后似乎隱藏著一樣東西,那就是自高自大!當了西楚霸王之后,他的眼里怎還會有范增呢,即使他是亞父。鴻門宴上他不聽范增的勸告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時也為后來陳平用一個小計就把范增從他的身邊趕走埋下了一個伏筆。試想如果沒有他的自高自大,范增不被離間走,那楚漢之爭將會是另一片天地!
他婦人之仁。項羽的匹夫之勇很好理解,但他的婦人之仁就讓人費解了。亞父范增曾說過“君王為人不忍”,說的就是這種婦人之仁。韓信評價項羽是“恭敬慈愛”,也是說項羽的仁愛。雖然項羽并沒有讀過幾天圣賢書,但畢竟出身于貴族,耳濡目染地也會沾染上“仁義”的思想。而且他的仁義表現的很不合時宜,在幾次重要的轉折點都是因此而失利的。表現的最突出的是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當時的情況下,項羽要殺劉邦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他并沒有那樣做,為什么沒有呢?我想,究起深層原因,還是項羽的仁義思想在作怪,這次的鴻門宴準確地說并非楚漢之間的斗爭,而是項羽自己的思想斗爭。雖然項羽并無多少預見力,但是劉邦以后將會成為最有力的敵人,他還是可以知道的。鴻門宴上的一個轉折點是樊噲的舍命護駕。如果之前項羽還是在猶豫的話,那么聽了樊噲的一席話后,他就已經堅定了不殺的決心。樊噲說:“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就是這滿口的仁義道德使項羽堅定了不殺的決心。他當然要為這次的一時之仁付出沉重的代價。項羽的這種婦人之仁,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他的小家子氣。你看他給有功之人封賞的印信拿在手里把邊角都磨破了還不舍得給人,如此的小家子氣;而劉邦卻是動輒封將封土地,所謂“與天下同利也”,所以很多的人會轉投劉邦。人材大量流失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
項羽的勇猛注定了他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成功,但是性格的致命缺陷又使他一步步走向失敗的深淵,最終只能悲情地自刎于烏江!還是文章開頭的那句話,性格真的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