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課改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步驟也在“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力爭拋開老觀念,繞過老套路,丟掉老方法,將一股股清新的空氣注入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活”“動”起來!
所謂“活”,是要將原本沉悶、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活力四射,讓課本上的人、事、物、景等變得活靈活現(xiàn)。所謂“動”,是要讓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積極地參與進來,一起動起來,動腦、動口,又動手。
為能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文字
語文課本展示給我們的只是一行行無生命的文字,如果一味地去啃、去嚼這些“方塊”,那么便無法理解作者的意蘊,更談不上什么欣賞樂趣了,課堂也便猶如一潭激不起半點漣漪的死水。針對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有針對性地去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能夠馳騁想象,想活文字,想活畫面,并融入到畫面之中,進而置身于作品之中,去獲得人生感悟,這樣,學生既完成了學習目標,又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時更提高了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中寫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鑒于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這種田園風光是再熟悉不過了,所以首先讓他們把這些文字用簡單的圖畫描繪出來,當青山綠水、成蔭綠樹、朦朧村莊、裊裊炊煙、雞狗蟲魚出現(xiàn)在他們筆下時,書中的文字活了,詩人的形象也活了,他胸中的那份恬靜與閑適也出現(xiàn)了,這樣一來,一切便盡在不言中了。
二、師領前行,心隨課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時時跟著老師走,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主觀能動性,用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愿意隨你“動”。
例如在講李清照的《一剪梅》時,我抓住了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首先給學生清唱一首鄧麗君的《月滿西樓》,這樣一下子把他們的注意力引過來。又如在要求學生背誦杜牧的《阿房宮賦》之前,我先流暢地把文章背一遍,然后看看學生誰能“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樣就大大調動了其積極性,使得教學難度大減。
三、生“動”課堂,彰顯個性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課堂上應盡可能地給機會讓他們將自己的個性完全釋放出來,才華全部顯露出來。這就要求老師的提問方式靈活多變,盡量兼顧到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都能彰顯自己的個性,展示自我。
例如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我讓學生以男女生為單位討論“造成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愛情悲劇的根源在哪里”,結果就“紅顏是否是禍水”這一問題,兩“派”成員積極應戰(zhàn),爭得面紅耳赤,從中我也看出了他們課外知識的豐富。再如講習題評講課時,對于那些教容易的題目,我會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由他們自己來講,并且實行小組打分制,這樣一來,誰都不甘示弱,最終在你爭我搶的“戰(zhàn)斗中”輕松愉悅地掌握了當堂內容。
常言道“生命在于運動”,我也要說“課堂在于活動”。只有我們肯動腦,多摸索,勤動手,上出一節(jié)節(jié)靈活多動的語文課,那么學生的收獲之日便是我們的成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