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與塑造可謂功高至偉。它既不像數理化那樣抽象,又不似其他文綜學科的說教。更多的是通過讓學生去品讀去感悟去接觸生活,讓孩子們在學習語文的潛移默化中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學習可以說是相伴每個人的一生,它涵蓋范圍之廣,涉獵學科之多,浸溶心靈之深是其他學科所難以達到的。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卻往往因為考學的功利性,讓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脫離了生活,本是最有意思的課,卻讓孩子們進入了“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尷尬狀態。
如何讓我們的語文學習走出這個怪圈,如何讓孩子們真正在快樂中學習語文,我想最根本的是要讓語文走進我們的生活,讓生活的真實之美還原語文的豐富多彩。為此,筆者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效果不錯。現將平時的一些想法與做法整理出來,希望能和同仁們一起探討交流。
讓語文學習真正走進生活,首先要讓孩子樂學善學,這是一個學生能否學好語文的前提,也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原動力。我們平時的“填鴨式”“一言堂”“喂著吃”“捆著學”等教學方式,讓我們的教學成為了一種束縛和限制性的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有愉悅感,很難有自學學習的主動性,他們習慣于接受,每天只是機械地完成老師的任務,他們很多時候不去主動探究,主動查找,主動質疑。這樣的語文學習其效果之差可見一斑。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放孩子們的思想,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讓他們學會主動去探究,學會與其他同學合作,學會質疑,學會在文本基礎上的拓展延伸,學會自己去創作。這樣,他們在學習中有了熱情,有了實踐,有了與別人分享交流溝通的機會,在學習語文中他們享受到了付出后的收獲,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語文學習,要讓作業貼近孩子們的生活。作為學習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不能忽視作業的作用。可是我們很多時候作業有名無實,有量無質,學生做的不少,效果不佳,學生對作業或無可奈何應付,或流于形式抄襲,有的時候學生干脆不做。如何讓我們的作業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我以大語文觀為先導,以閱讀為主體,寫作為輔助。具體是,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基礎,所以作業是關于基礎的知識的東西特別少,更多的是一些實踐活動,如了解我們家鄉的風土人情,收集我縣名人故事,整理我縣特色方言,如果你是媧皇宮的導游,你如何寫一段精彩的導語?多設置“假如我是陶淵明”諸如此類的開放性作業,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極大地使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相融合,使我們的作業更加讓學生樂于完成,我還推薦一些名著讓學生有時間去品讀,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畢淑敏、林清玄、賈平凹等名家散文,讓他們讀完后寫出自己的感想,再來學校進行交流,可以說,這些作品,既陶冶了學生情操,又提升了學生鑒賞寫作水平,一舉多得之事何樂而不為?很多學生喜歡網絡小說,針對此,我特意給學生推薦了好心情美文網,這里有相當不錯的美文,并每天有更新,能上網的學生在學習之余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還有幾位同學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作品,他們在網絡中享受到了讀書寫作的快樂,可以說,平時的作業使學生多了生活的原滋原味,多了對生活的熱愛,他們也真正學會了如何閱讀,如何寫作。
正是因為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了快樂,正是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養成了與生活的相融相合,養成了閱讀實踐的習慣,所以他們才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他們也更加熱愛生活,每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假以時日,相信語文學科對孩子們個人的素養的提升有所幫助,語文成績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而我們學習語文的意義與目的自然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