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名著是與文學大師對話,可以提高中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如何讓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擠出時間來有興趣有效率地閱讀呢?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方法。
一、因人因時而異,制定閱讀計劃
1.據時間的長短和學生的理解能力設計相應的閱讀內容。平時時間零碎,可讀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讀那些長篇名著。
2.根據學段要求推薦不同書目。七年級的學生,可閱讀《格林童話》《伊索寓言》《格列佛游記》《童年》等。到八、九年級,學生的思想和閱讀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可推薦閱讀結構復雜、內容較深的名著,如《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名人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簡·愛》等等。
3.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制定詳細的閱讀計劃。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閱讀,逐步擴大自己的閱讀量,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陶冶情操。
二、指導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習慣
1.保持良好的讀書心態。讀書的關鍵是自己不應盲目、無計劃的讀,應靜下心來閱讀,讀名著需聯系時代背景,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還要精心的揣摩原文,理解作品主題內容,要想做到這些,就得真正的讀進去,必須有一個沉靜的心態。
2.掌握閱讀方法。如默讀法、跳讀法、精讀法、略讀法等,學會精讀與略讀。對精讀的作品,可采用圈點批注,摘抄,評析等,教育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略讀的作品大略了解基本內容即可。
3.堅持做讀書筆記。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段落、情節梗概、人物細節、內容賞析等,可寫成讀后感,談談自己對人物的評價,對主題的理解,對作品的感悟等。這樣引導學生在摘抄的時候關注、思考自己的個人體驗,這也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
4.定時交流閱讀心得。利用課前幾分鐘或閱讀課進行交流,也可采用宣傳欄、辦報形式交流,方法不一,只要讀有所得就行。
三、研讀課本中的名著節選,指導好學生課外閱讀
凡選自名著的文本,都要重點學習、研讀課文中的精彩片段,調動、引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學了《丑小鴨》,就可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教了《荒島余生》,就可推薦《魯賓遜漂流記》,學了《智取生辰綱》推薦《水滸傳》,如此等等拓展到整部原著的閱讀。新課教材中,每冊都附有“名著推薦與閱讀”,推薦的都是經典性著作,并設計有相應的閱讀指導。教師如能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和價值,而且能感悟到名著閱讀與欣賞的方法,以課內指導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