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數、英是每一個省高考的必考科目,理所應當在學校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視,語文一直被認為是唯一一個教學與考試成績不成線性關系的學科,因此,并沒有得到作為國語所應受到的關注。為什么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出現脫節現象?為什么許多人平時基本不學語文的同學卻也與其他平時努力學習的同學考差不多的成績呢?為什么語文考試的區分度沒有英語大?
從語文這個學科自身的特點上來看,它是一門語言類學科,也就是一種工具性學科,外加它又是我們的母語,從這點上說,語文考試成績在大多數學生中區分度不大是可以理解的。即使上語文課不認真、不重視語文的學生,他只要與人交流,接觸電視電影、看書刊雜志,總之,只要生活在這個漢語的氛圍里,他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漢語的學習。這樣長久訓練,當升入高中之后,我們的語文水平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即使繼續一般性的學習也沒有明顯的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廣泛閱讀,拓展知識面,已突破暫時的瓶頸。但是由于高考的沉重負擔和語文試卷并沒有提出太高的要求,使得大家沒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深入學習,也對已有的成績有所滿足。這種現象在理科生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學生們每天僅僅上語文課聽聽,下課后勉強完成老師的作業,之后,就一味地扎進數理化的題海里,不再理睬語文,每次考試大家的成績都相對比較穩定、比較集中,高分雖是鳳毛麟角但還是存在的,可是他們多也并不是因為高中語文學習比較努力,更多地是從小學習積淀所致,因此,有人經常笑說高考語文就是考高中之前的積累,高中三年幾乎就沒有什么明顯的提升!語文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多地是一種能力,它不是短時間努力就能收到明顯效果的。
筆者認為要改善語文教學的現狀,一方面要從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開始,正確的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他們拓展知識面的指導,端正對語文學習與高考語文的態度,以提高文學素養為目的學習。另一方面,可是適當擴展高考語文的考試范圍,在高考中讓課外名作閱讀也占一定的比例,為了防止一些運氣問題,這一部分的題可以是多道中選做一部分,但是要求學生要有鮮明的看法和觀點。此外,我認為語文考試不能僅僅停留在紙筆上,語言是一種運用的工具,重要的在于交流,像普通話測試的考試形式也應該納入考試范圍,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只能寫的,不會說的人,我們能說他語文學得好嗎?老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討論、朗誦和演講,甚至是辯論,既豐富了課堂形式,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
還有一點值得指出,就上一定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提高修養,高考只是一個對學習者的選拔措施,而絕不是終極目標。不能讓語文教學只跟高考的指揮棒,也一定不能讓學生太功利地去學習。在實習期間,我經常聽到學生問,高考語文默寫根本就不考現代詩歌,為什么還硬是要我們背呢?聽到這些我總是很無奈,也感到很悲哀,難道學習自己的母語,傳承自己祖先的文化不應該是一種驕傲與使命嗎?于是,我總是說,學習語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重在積累,能夠選入我們教科書里的大多都是精華和經典,我們背誦和理解它們,慢慢積累,最終必能完成一個量到質的飛躍。把它們內化成自己的素養與能力,這才是我們能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為考試而學習,只能成為考試機器。我們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畢竟學校教育就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和一生相比可能不到六分之一,而學習應該是終生的,那么人生還有大半的時間離開學校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時,就培養較高的素養和濃厚的興趣,以便今后可以有足夠的能力主動積極地自主學習。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是代代傳承的瑰寶,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作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和義務好好學習它,并把它推向世界,一曲《中國話》紅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我們的心聲。抓好語文教學,正確處理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的關系,是教師、學校、社會都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