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下午,“成都——資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動在我資陽中學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成都市的優秀青年教師張文惠老師和我們資陽中學八年級一班的學生親密合作,為現場的老師和嘉賓獻上了一堂精彩而富有啟迪意義的心理健康體驗課——《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一句句精心的講解,一次次積極的引導以及雖顯稚嫩卻頗具大膽創新的回答,贏得了陣陣掌聲。
示范課后,來自成都市的四川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兆倫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周兆倫老師,為全體與會者作了一場名為《助人自助,促人自醒》的精彩報告。他助人自助,促人自醒的思想與我心有戚戚焉。
很早之前我就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輕人因為汽車“拋錨”被困在郊外。正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位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這里。見此情景,這位男子二話沒說便用馬幫助克雷斯把汽車拉到了小鎮上。
事后,當感激不盡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鈔對他表示酬謝時,這位男子說:“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人。”于是,在后來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動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沒有忘記轉述那句同樣的話給所有被他幫助的人。
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發的洪水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竟然也說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說過無數次的話:“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克雷斯的胸中頓時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來,我穿起的這根關于愛的鏈條,周轉了無數的人,最后經過少年還給了我,我一生做的這些好事,全都是為我自己做的!”
對,助人自助;對,助人,您將會獲得心靈的快樂!
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會、有助于他人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這其中就有理想的實現、自身價值體現的需求。一個人只有與社會、與他人相互作用,才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滿足被別人尊重的心理。所以,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不僅能從中獲得友誼、信賴,還能真正獲得好評、尊重,并且從中享受人生的樂趣。
助人自助是一種人際關系,是他人與自己心靈相互關照的體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從人本主義出發,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三個原理:傾聽、真誠、給予愛和接受愛,這其中給予愛和接受愛,所表明的內涵是:一個人能真正關心和喜愛他人,自己同樣會感到生活的充實、幸福。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人人都努力營造一種關心幫助他人的和諧氛圍,人們自身的潛能就可以得到發展和完善,于人于己于社會大有裨益。
社會心理學中提到并研究過利他行為,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殊行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或者獲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為。比如社會公益活動的志愿服務、對他人、團體的募捐行為等,利他行為依賴于一個人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利他行為的發揚光大,是一個社會文明的象征。無論什么形式的助人行為,都可以豐富助人者自己內心情感的體驗,也可以說是助人中的自助。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同程度的滿足了個人表達的愿望,同時內心會體驗一種喜悅和快樂;在幫助別人解除困惑、放松精神的時候,自己的精神境界會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充實。一個人如果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的與社會、他人親近,他的性格、品德、情感就會因她的行為而變得完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