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把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的考查力度,由客觀判斷轉變為主觀翻譯,通過此項,考查學生掌握現代漢語的水平。2009年翻譯題將增加分值,由9分增到10分,這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壓力。為了能很好地完成高考文言文的翻譯,我們先來看看高考文言文翻譯中幾個常見的錯誤:
1.不明古義。古義不明,容易犯以今釋古的錯誤。
2.囿于常義。文言詞常常是多義的。有些義項,在古代是通常義,而現在則為冷僻義。翻譯時,不可局限其常義。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3.不合事理。有些譯文,違反常理,令人啼笑皆非,此乃閱讀粗心所致。
4.不通語法。古漢語中時常有詞類活用現象,如若不慎加審視,就會有誤譯的可能。
針對這些錯誤現象,筆者認為只有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才能盡可能多地得分。下面筆者就針對文言文的翻譯原則和技巧做一些淺薄的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翻譯的要求
1.字字落實。不隨意添加成分,不遺漏。
2.語句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3.譯出語氣。譯句的語氣要與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邏輯。
翻譯的原則
必須遵循“字字落實,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對文句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暢達、完美。
因此,在翻譯時要注意的是:找準和譯準句中的關鍵詞。所謂關鍵詞,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標志句式的詞語,即考試中的“給分點”。文言文具體的翻譯方法很多,也很活。通過長期的實踐,筆者認為切實可行、卓越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種方法:
1.保留原詞
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翻譯時,都可以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
2.刪除原詞
文言文中有些只是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助、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譯成現代漢語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譯,應該刪除不譯。
3.增補詞語
常常出現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數量詞等現象。為了使譯文通順暢達,語意明白,翻譯時就要把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內容補充出來。
4.替換詞語
有些詞語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有些詞語古今是同一個詞,但表示的意義有差別。在翻譯中遇到這些詞語時,都要把它們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例如:
為(是)趙宦者令(頭目)繆賢舍人(門客)。《廉頗藺相如列傳》
初,魯肅聞(聽說)劉表卒(死去)。《赤壁之戰》
5.調整詞序
翻譯時就要根據古今漢語語法變化的某些規律,對原文的詞序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它們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例如: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趙國曾經和秦國打了五次仗,敗了兩次,勝了三次。《六國論》
翻譯的難度
翻譯講究要字字落實,要求直譯。但在遇到修辭的時候,卻要靈活處理。要有技巧的處理一些修辭格。
①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要譯為“秦漢 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②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如保留比喻,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譯為“堅固的城防”。
③借代。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④委婉說法,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