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自讀課文,篇目占全部課文的三分之一,分量不可謂不重,且大多文質兼美,不少還是經典名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因為課時緊張,又非考試內容,一些教師對自讀課文放任自流,不聞不問。這種做法使自讀課文沒有起到配合講讀課文教學的作用,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因而提高對自讀課文作用的認識,研究自讀課文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自讀,是當前語文教學一項迫切的任務。
本人就教學中的具體做法,簡單闡述如下:
第一步:明目標
傳統的程式化的語文教學,往往是面面俱到,條分縷析。從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從生字詞的學習到課文的逐段講解,從主題思想到寫作特點的總結等等,學習目標多且分散,蜻蜓點水,眉毛胡子一把抓,課堂結構松散,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疲于應付,自然不感興趣,教學效果差。如果說,講讀課文因為有考試的壓力,這樣做還有幾分無奈的話,那么自讀課文則完全可以放開手腳了。在自讀課文的指導中,應該確定集中的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明確而單一的學習任務,只求一點,不及其余,那應如何確定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呢?當然應該配合講讀課文和單元教學的要求。例如高中第一冊第一單元為古文單元,大標題是“開啟智慧之門”,共三篇課文,兩篇講讀課文《勸學》、《師說》,一篇自讀課文《談讀書》。其中《談讀書》是課內自讀課文,如何確定其教學目標呢?根據單元和講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學習掌握開啟智慧之門的工具,《談讀書》就可緊緊圍繞著“如何讀書”來指導學生自讀。這樣,目標集中,重點突出,任務明確,師生雙方都心中有數。這也充分體現了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如果有集中而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學生的自讀,就能突出重點,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達到目的。
第二步:設懸疑
一堂課是否有了集中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就一定有所得呢?當然不是,學生能否有所得,關鍵在于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充分調動起來了。教師若能在提出教學目標時,巧妙地設懸置疑,吸引學生,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欲罷不能。還以《勸學》為例,如果僅僅問:“我們該怎么學習?”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會覺得老調重彈,味同嚼蠟,甚感枯燥。不如提問:“你認為本文的標題《勸學》用得恰當嗎?”學生頗感意外,你又可鼓勵學生:“你能否為本文另取一個更恰當的標題?”結果必然是眾說紛紜,所擬的標題也是五花八門,但是在這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會躍躍欲試,課堂氣氛也會活躍非凡。這樣的設懸置疑,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起伏不斷的課堂高潮。
第三步:提能力
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學生有了任務,有了問題,就有了興趣,就會去認真地仔細地閱讀課文,開動腦筋,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討論過程中,不管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教師都不宜急于下結論,要組織學生充分地討論,越是有不同意見就越精彩,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都應予以肯定。在這過程中,多方交流相互啟發,將大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單元教學的目標在這種知識和技能的應用中,得到了很好落實。
需要指出的是,對自讀課文“放任自流”固然不妥,但若包辦代替也同樣不可取。在實施以上各步驟時,必須充分體現自讀課文的“自讀”要求,在知識的世界暢游而感受美、探索美、領悟美的主人應該是學生,教師僅是指路點撥的導游而已,切不可本末倒置,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