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課程高中語文必修二節選了屈原的《離騷》,教材編者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想借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的確,不朽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折射出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無比崇高的人品人格,在詩人身上閃耀著我們后人應該永遠繼承和弘揚的偉大精神。
“屈原精神” 綿延了兩千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筆精神財富,無論何時何地,對我們永遠都是一種教育和激勵。 那么,在《離騷》中,“屈原精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屈原在其不朽作品《離騷》中表達了對楚國、故鄉的無比眷念,對民生的關懷,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始終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況,同情民眾所遭遇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了楚國的未來,他還培養了一批人才,“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蘅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他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所以當楚王與他同心同德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就效忠于他,“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而一旦楚王改變了初衷,就毫不留情地批評他“數化”,怨恨他“中道而改路”、“悔遁而有他”。因此說,屈原的忠君是愛國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一切以君主意志為轉移的愚忠。正因為屈原對楚國懷有深沉的熱愛,所以當他一旦為“黨人” 所誣陷,被懷王疏遠,最終被黜退乃至放逐,就流露出極大的悲哀。他非常眷念楚國,由于不能返回朝廷而痛苦至極。他在詩中表達了想出走但又舍不得走的復雜痛苦的心情,“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但最終還是拋撇不下,“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就是死也要死在故國。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原型與精神典范。
其次,屈原在《離騷》中對“黨人”進行狠狠的揭露與鞭撻,嫉惡如仇,表現了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屈原對楚國懷有深沉的愛,對禍國殃民的“黨人”懷有無比的恨。屈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去揭露他們,絲毫不帶個人恩怨。屈原對他們的種種惡行堅決抗爭到底,絕不和光同塵,他表示寧愿像鯀那樣“婞直”,而不懼殺身之禍:“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他的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屈原的人格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所極力崇尚的理想范式。
最后,為堅持真理,追求光明,屈原在《離騷》中表現出了堅韌頑強的求索精神。屈原雖然在政治上屢遭失敗,但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泯。《離騷》用佩戴香花香草表示堅持美好的品德:“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詩人慷慨“陳辭”,表示堅持正義的決心:“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用“求女”象征尋求經國賢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這種求索精神真是百折不回,他朝飲墜露,夕餐落英,孜孜以求,雖遭受“朝誶而夕替”的打擊,但仍然堅持著“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的韌性。他所追求的最后歸宿是“美政”——“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即圣君賢相的政治。屈原的“美政” 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他的這種追求,雖然沒有變成現實,但畢竟顯示出詩人堅強不屈的可貴性格。這種求索精神是屈原思想的主體,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師要善于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內涵、道德蘊涵和至高至妙的精神境界開掘出來,并充分運用這些高品位的人文價值資源和于世有益的道德素質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精神品格。屈原的《離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極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