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要想把課教活,靈活整合三維教學目標,就應結合教材和學生具體實際進行教學設計。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我們知道,如果從語文教學的層面來說,“預設”一般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之前,教者對學生可能經歷的過程和自己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預測和假定。或者說“預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計劃”,沒有“預設”的課堂絕不是一堂好的課堂。但是我們發現在實施預設教學程序時,如果過分依賴預設的程序,不僅喪失了教師自身的教學個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展,更談不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得異常沉悶、機械與僵化,學生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幾乎喪失殆盡,這絕不是新課改所提倡的課堂教學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竇娥冤》一課時,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結合課本內容與現時代中學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時空隧道的心靈碰撞”為題的《竇娥冤》“三維”探究學習討論會。我預設以下幾個問題:1.竇娥有引經據典的文化嗎?2.這折戲的開頭,竇娥指天斥地,可結尾發出誓愿要感天動地,這不是自相矛盾嗎?3.竇娥的三樁誓愿明明是幻想,卻偏偏寫成了現實,明明是 不合理的,卻偏偏寫成了合理的,這說明了什么?我設計的意圖是針對論題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因為通過探究這幾個論題是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題,竇娥這一人物形象,關漢卿的語言特色,藝術表現手法,預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規律、找方法,化知識為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討論時生成出新的問題,有的說“竇娥發愿抗旱三年,只想懲貪沒想到受干旱之苦的還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學生提出“我們不希望竇娥死,當初她可以選擇嫁給張驢,然后再找機會伸冤報仇。”當這些問題生成之后,課堂上掀起波瀾,學生爭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態度,大膽發言,由此觸發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與作家的心靈交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氣氛更為活躍,這一未知的設計,著實讓我頗感意外。
生成是個性化的,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教師所“預設”的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答案,這實在無可厚非,因為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跳出教材教語文,超越教材,但在實施生成中,這些生成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極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們商榷,當然,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生成出錯誤的結論,也并不是壞事,關鍵在于我們的老師在“預設”時一定要注意抓住這一“錯誤生成”所帶來的契機,要有耐心地去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改正,使學生“生成”出正確的認識,引導學生對問題重新審視,“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理解趨于正確、深入、全面,以體現良好的、動態的“生成”式教學。
在預設與生成中整合三維教學目標,“問題”是切入點,“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找準問題切入點,就可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而挖掘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一定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能抵許多問”的主問題,而不是那種淺層的瑣問碎問。通過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以“問題”為切入點,啟發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的興奮中,并且有很多新鮮的創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除體驗課文的基本內容外,還體驗了學習內容中隱含的語文學習方法與人物的情感、態度甚至文化意義。教師如果能從問題的角度選擇切口關注學生值得體驗的內容,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與空間,那么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無論怎么說,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課文的能力,有一點那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必須守住教學效益這個底線,讓學生大膽思考,積極踴躍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投石蕩開水中天,真正地激活課堂,為學生創設張揚個性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語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課堂成為有生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