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得好,設得巧,不僅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而且能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走近學生的生活和心靈,與學生產生共鳴,。“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近年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設計的問題不科學,存在一些誤區:一是問題過于簡單。這類問題通常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一種是極簡單的選擇問,如:“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一種是極膚淺的填空問,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等。這類問題學生不加思索即能對答如流, 沒有任何思考價值,不僅無助于思維能力的訓練,而且會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二是問題空乏,難度大。這類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如:這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并非三言兩語就能回答,學生無言以對,最后只好老師自己回答。雖然這完成了提問的形式,但只是在學生陪襯下表演了老師的高明。這種問題,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于教學兩方面無益。三是問題雷同,毫無新意。如:這篇課文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幾問,千篇一律。這類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四是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于繁瑣。如: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么也學不到。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問題設計不科學,向學生提問不得法,不僅耗費時間,毫無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提問除了蹉跎歲月、誤人子弟外,毫無意義。所以我認為課堂提問要慎之又慎,要想所提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吹皺一池春水”,就要掌握課堂問題設計的技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性、技術性很強的學問。打靶要瞄準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設問也應如此。課堂教學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重點、學生的難點來提問。一個關鍵問題的提出往往會成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抓住了重點、難點,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難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
其實,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善設問題,巧設問題,將問題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扣住教材,貼近學生,融入生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是我們應該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無定法,教貴得法,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創新,就能把握課堂提問這門藝術,就能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新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