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進行與語文學科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實踐中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讀、思、聽、說、寫”等一體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促進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那么,怎樣才能選擇出恰當的語文實踐活動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呢?現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談一些膚淺的體會:
一、強化技能訓練,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哪里來?我認為這要靠學習,更重要的是靠訓練。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和反復的訓練,僅僅讓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培養學生的借鑒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夯實基礎,一方面以講授好閱讀課做示范,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介紹閱讀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有所借鑒。
二、勤學善思,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閱讀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以閱讀材料為依據,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象提出見解和新答案的一種閱讀方法。語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引導學生質疑,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創造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從破題入手,以題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其次,是從課文的重點語段入手,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從而全面感知課文的內涵。再次,我從課文的插圖入手,以圖質疑,引導學生理解圖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要培育“四有”人才,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在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致志地聽講,要求他們做到:聽得準、理解快、記得牢,具有較強的聽話品評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會聽、善聽的有心人。其次,是讓學生開口說話,依托教材,采用討論、復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第三,利用各種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四、指導學生勤于練筆,不斷不提高作文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此我特別注意挖掘教材內涵,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活動,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實踐證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可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重實效,對于教材中的短文及精美的段落,要求學生反復誦讀,仔仔細咀嚼品味,直至會背誦,除了課本以外,我還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體裁以散文為主,這些文章不僅語言優美、精煉,而且構思新穎、獨到,題材廣泛,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心有所得既讓學生寫讀后感、人物性格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等。誘導學生勤于作文,不管是自己對社會的感慨、理解、或是在學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鼓勵學生用筆將它記錄下來。名家的文章更值得借鑒,在仿寫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遣詞造句、精選題材、提煉主題、安排結構等方面的知識,將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另外,除了課堂作文之外,我認為寫觀察日記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素材,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重點的觀察,做到邊觀察、邊思考、邊紀錄,逐步養成觀察自然、社會生活的良好習慣。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過程中把閱讀、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綜合在一起培養,通過活動來延伸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把觀察體驗、調查訪談、查找資料、分析整理和討論結論等融合在一起,通過綜合活動的實施,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體驗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真正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的是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去,突出其主體地位,從而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