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作文課到底怎么上呢?張偉民老師用《語文周報》來上作文課的教學實踐為我們踏出了一條新的路子。現在介紹給大家,以供借鑒,以便繼續探討,深入研究。
教材展示:《語文周報》45期第四版。《妙筆生花·讓人物“動”起來·在冬天里歌唱的魚·那一刻,我流淚了·在線點評》。
【教學過程】
師:大家拿出45期的《語文周報》翻到第四版,集體朗讀《技法引導·讓人物“動”起來》。
學生集體朗讀(略)。
師:大家(按過去要求)對文章圈點勾畫。找出《技法引導》中介紹的“讓人物‘動’起來”的方法。
生:1.動作描寫應符合不同的性別、年齡、性格、身份和情境。
2.動作描寫應選擇準確的動詞,寫出動作的連貫性。
3.動作描寫應與人物的神態、心理、語言風格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師:下面閱讀《技法展示·在冬天里歌唱的魚》,畫出動作描寫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閱讀、圈點勾畫(略)。
師:你畫了哪一句?句中用了哪些動詞,好在哪里?
生4位:回答(略)。
師:要讓動作有連貫性,至少要幾個動詞?
生:2個。
生:3個為佳。
師:下面朗讀《我來仿寫·那一刻,我流淚了》,畫出你有感悟的句子,說說你感悟到什么?
生:閱讀圈點勾畫。
師:你畫了哪一句?句中用了哪些動詞,好在哪里?
生:回答(略)。
師:剛才同學對文中“探”這一動詞理解得不夠透徹,下面小組交流。爭取把這個動詞的作用理解得更透徹。
生:小組討論交流(略)。
生1:上文寫到教室很安靜,用“探”字表現了父親怕打破教室的寧靜,影響同學的學習。
生2:用“探”字很好地體現父親鄉下農民的身份,人樸實。
師:同學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動作描寫與人物的神態、心理、語言風格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的例子,并體會其妙處。
生1:第4段中“我的臉火辣辣的,箭一般飛奔出教室,一把將父親拉到了一個角落,不滿地說:‘爸,你來這兒干嗎?’” “火辣辣”是神態,“飛奔”“拉”是動詞,最后一句是語言。
生2:“不滿”也是神態。
生1:這個句子寫出我不懂事。
生2:還寫出我自私。
師:還有補充的嗎?小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
生:小組討論頗為熱烈(略)。
生3:我認為這句寫出“我”要面子,怕“父親”給“我”丟臉。
生4:其實這句寫出了我們這一年齡的性格特點,自尊心強,要面子。
【課堂小結】
師:這一節課我們又是讀又是畫,又是討論又是交流,到底都學了一些什么呢?請讀《在線點評》,看看動作描寫如何做到《技法引導》中提到的三點。
生:讀,圈點勾畫。
生:交流總結。
【作業布置】
1.第四單元《走上辯論臺》,寫一則我走上臺辯論的一組動作;
2.第五單元《連文化的魅力》,寫一則你去觀賞蓮花的一組動作;
3.第六單元《怎樣收集材料》,寫一則他收集材料的一組動作。
要求:每位同學把這三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文字都看一遍,任選一則,故事情節完整,100字以上,按今天學習的方法寫。
【吳子雄評價】
一、教學流程非常流暢一氣呵成:閱讀、圈點勾畫、交流、討論、感悟、小結。
二、這節課課的創新在于把寫作課用分項來教學;把寫作與閱讀結合起來教學;把寫作課的權柄交還給學生。
三、以《語文周報》為教材;以技法為引導;以例文為藍本;以教師為主持;以自學感悟為主體,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髓。
四、借助《語文周報》為教材服務,用活《周報》;把作文與復習、與閱讀結合起來,收到一石多鳥的教學效果是本節課的特色。
五、張偉民的這節作文課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探出了一條新路。盡管還是第一次的初步嘗試,但是它具備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盡管還不夠完善,但是它還是像模像樣的一節作文課程改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