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當我們自已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那么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教師自身出發,反復檢查省悟,做到“知已”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已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于自已的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已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擇。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做到“知彼”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無論準備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那么,怎樣去了解學生呢?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保持和同學們的接觸,通過閑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其次是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們特殊情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進而學生學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判斷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已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再次,課后了解。每一節課結束后,找幾個同學了解一下同學對教學的反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了借鑒,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可以使自已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決定和體現著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三、語文教材對教學方法的制約也是不能忽視的
語文教材,它的知識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極為豐富的。整個語文教材從內容上講,有語文知識、寫作知識和古今文體篇錄,而且每一類里邊又包含許多小類。如果我們都采用某一種的教學方法不加區別地去進行教學,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從語文教材的要求上來講,語文教學不但要求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要求我們聯系課文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念,同時還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美育,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等,這也是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對這些要求我們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學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實現,而是要針對不同內容、不同要求,有意識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時甚至需要幾種方法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