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大亮點,既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又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然而,新課標只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前進的路上還是點著不明之燈,農村初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之路更是一片漆黑。
究其原因,經筆者多方了解,農村大多數學校極少正式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甚至空白。其原因有諸多方面:
1.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許多教師認為上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較耗費師生精力,浪費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成績,因而只讓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做一做習題,完全屬于應試教學;或是隨意地組織學生搞一些活動,應付罷了。
2.教師組織不全,學生活動范圍小。因農村學校教學條件差,周邊環境存在安全隱患,教師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寧可讓學生待在教室里完成教學任務,也不敢帶學生到郊外實踐,結果搜集資料不齊全、課前準備欠充分,課堂因學生參與意識不強而氣氛沉悶,最后不了了之。
3.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們常將綜合性學習課上成閱讀課或練習課 ,從而使學生缺乏寫作素材,內容空洞無物。
擺脫農村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效率低、質量差教學現狀,路曼曼其需求索。通過長期的實踐嘗試,筆者憑著自己的執著精神,努力摸索,找到幾點膚淺的解決方法:
1.教師要利用校園、家庭和社區資源,讓學生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
語文綜合性學習涉及的知識面較廣,不僅來源于書本,更來源于學校、家庭和社區。可見,教師不能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句話停留在口頭上,教師應讓學生融入生活、體驗生活,人人主動積極地投身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師在每次綜合性學習時必須提前一個星期或者兩到三個星期布置,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合作、探究有關的話題,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收集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到校園、家庭、社區收集資料,使學生逐步掌握互聯網、圖書館、社會生活、大自然等獲取資料的方法與途徑。
2.教師要上好作品的展示、經驗的交流和成果的評價課。每當綜合性學習的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完畢,教師不能將成果放置一邊,教師要利用一兩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一起總結、交流、分享體會和成果。教師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讓大家在課堂上將自己的學習成果以各種形式展示出來,互相分享、相互學習、 共同進步。
但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學習過程的評價也是至關重要的。
課標中指出:“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如在七年級上第一單元“這就是我”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作為一個農村孩子的優點和特長。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會種菜,會養鴿子,會做飯等,此時,筆者對他們的做法表示贊賞,并給予鼓勵,樹立他們做人的信心,使他們敢于評價自己,敢于評價他人。
3.教師要及時上好寫作課。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當學生從生活中將資料收集完畢時,教師應趁熱打鐵,上好寫作課。因為此時學生有素材可選,有話可說,作文有了源頭活水,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因此,教師緊隨綜合活動課之后精心組織學生寫作,并當堂完成,才不會出現抄寫現象,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總之,農村學校要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課并不難,只要我們在實踐中勇于探索與創新,充分利用農村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在課程改革的這片沃土上就能孕育出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朵美麗的花,就能給語文教學帶來馥郁的芬芳和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