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言文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師奉為至寶,在學生方面卻成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使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很多學生在學習過一篇文言文后,除了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背誦了一些選段之外,對于古人的精神傳承絲毫沒有體會。靜心一想,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教師沒有重視引導,所以在此呼吁:給被實用主義綁架的文言文教學松一松綁!
重 “言”的積累,輕“文”的挖掘:綁住了學生的興趣,束縛了學生的思想。
一篇血肉豐滿的文言文,新授時學兩遍,高三復習時再兩遍。對學生而言,什么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可謂爛熟于心,但如果問他們名篇的背景知識、現實意義以及擴展性閱讀的篇目,回答一定不會令人滿意。“學文言文有什么用”“背誦這個干什么”的抱怨時常充斥在我們的耳畔,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還能走多遠?
重“點”的突破,輕“面”的延展:綁住了學生的記憶,束縛了學生的大腦。
學生大多數的時間被用于鞏固傳統名篇的基礎知識,很少的時間用在課外閱讀訓練。一個冰冷的事實:高中生的文言文閱讀量嚴重不足。有的學生讀到高三,接觸課外的文言文,即使比曾經學過的課本上的文言文淺顯得多,也感到無從下手,弄不懂文章的基本意思。文言文教學只培養了他們的記憶能力,閱讀水平卻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如何給文言文教學松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文言文的興趣很重要;重視閱讀鑒賞,將文中人物身上熠熠生輝的品性,將值得借鑒的歷史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學習成長以至影響他們的情感態度,這也是古文課堂最不可獲缺的一個環節。
一、借誦讀培養興趣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條途徑,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在我們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誦讀,從而分清句讀,把握文意,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經典的文章,可引領學生拉長聲調、搖頭晃腦、聲情并茂地讀,讓人的整個身心陶醉在優美的文辭里。對于不同風格的文章還可以有不同的讀法。
二、借鑒賞陶冶情操
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將課堂變為情感劇場,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同喜同悲、共樂共怒,從而更深入地感動于作品的情感之美和作家的人格魅力。燭之武退秦師的膽略和智慧,王羲之知死生的睿智和進取,蘇軾游赤壁的豁達和樂觀,陶淵明歸園田的恬淡和閑適,古圣先賢的志趣啟迪著我們的心智,品味鑒賞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當然,一切鑒賞活動都是建立在理解文言字句和把握文意的基礎之上的,反過來,感悟鑒賞又可以加深對字句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二者相互作用。
所以,在我看來,文言文教學不應是簡單地為了應付考試而積累文言知識,更應該用古圣先賢的智慧、美德去啟迪和熏陶學生,寓智育、德育、美育于一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積極參與,以美讀培養興趣,以鑒賞陶冶情操,給被實用主義綁架的文言文教學松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