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精神,說到底就是豐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靈的感動、思想的震撼。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課程,她能涵容倫理、道德、藝術審美、情感、哲學思想等,熔載道、載情、載史、載文于一爐。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情感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多元化文化,培養其人文素養。
那么,怎樣讓學生能進入文本中并且學會從文章中的語句里領略深層含義,感受人性之美?換言之,就是怎樣才能在課堂上觸動學生的心靈呢?
一、直奔心靈的提問
如教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這篇課文時,我選擇的第一個問題是:“讀了這篇童話后,你感動了嗎?如果你感動了,那么是哪里最讓你感動?”在這里,直接奔向主題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功利化的社會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荒蕪一片,現在的學生似乎不再懂得什么是感動,什么會讓他們感動。再比如在教讀《山中訪友》時,我也設計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問題:“同學們愿意和作者筆下的朋友交朋友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言,有人愿意和古橋交朋友,有人喜歡和白云交朋友,有人喜歡瀑布,有人喜歡云雀……無論哪一種表述,都指向了生活,說出了心中所感。
二、沉浸自我的朗讀
朗讀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內喜怒哀樂的感情,抑揚頓挫的節奏,可以通過朗讀而清楚地顯現,可借以加深體會,增進了解。我的朗讀功底不是很好,但我敢于在學生面前朗讀。因為,我要把我的情緒傳遞給學生。尤其如《春》《濟南的冬天》《紙船》等這些經典篇目,我都要設計多種朗讀形式,如默讀——自由讀——選擇讀——齊讀——范讀——品讀等,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體味過程。讀成為發現、感動的方法,讀成為學生宣泄感情的載體,讀成為師生共同交流的平臺。
三、傾聽學生的聲音
新課堂新理論,重新高揚人文的旗幟,強調設置師生平等對話的學習情境,這就是要求營造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那么怎樣構建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蹲下身子來,學會傾聽。因為傾聽是對話的前提,是師生溝通心靈的保障。我在教學中總是提醒自己:要用心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用心傾聽學生語言深處的思想,始終用欣賞的態度來接納學生袒露的心聲。當學生發現老師不但在認真傾聽自己的思想,還在給予熱情的贊揚與鼓勵時,他們的心扉自然向我們敞開,思維會變得活躍而積極。這時候,課堂上便會不時閃爍出學生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了。只有在這時候,教育才能真正成為提升人的一種方式,才會顯現出它本來的美感。
四、表露思想的交流
每每回憶學生時代時,會發現語文教師對自己的影響最大。為什么?可能是因為語文教師的思想魅力所致。一位能吸引學生的語文教師,也正是得益于他的思想。所以,執教任何一篇課文時,我都要告訴學生自己閱讀時真實的感受,曾經感動的細節,充滿美感的語言。在課堂上不僅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還完成了對情感的再一次挖掘。我想,只有裸露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心靈去撼動學生的心靈,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才能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只有具備真實交流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