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是不爭的事實。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筆者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也做了一定的調查研究,嘗試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
課堂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那么,為什么造成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呢?
就學生而言。首先,學生普遍感覺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誰都會聽、說、讀和寫,往往不重視聽、說、讀、寫的質量。其實,高中語文學下來,學得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學得差的學生的老師,這并非危言聳聽。其次,高中各科難度加大,學生更多的時間耗費在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學科上面。學英語就更有動力了,學好英語將來可以出國,在利益的驅使下,學生對此十分青睞,使得作為母語的語文處境十分尷尬。最后,語文學科的“根”很深,從牙牙學語開始接觸語文,有的同學感到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沒有學好,就對語文徹底喪失信心了,高中語文學習一遇到困難,總把原因推向基礎不好。
就教師而言。先看看我們的語文課堂吧!教師總是習慣于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被肢解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等等,就像一個美女被肢解成四肢、五臟和六腑,有美感可言嗎?文章被肢解的面目全非,索然無味。教師通常是備教參、備參考答案,講教參和答案,學生記教參上的內容和參考答案,毫無創造性。長此以往,學生怎能對語文課堂感興趣,語文課堂怎么能夠“高效”?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樣的課堂是對生命的漠視,對人性的扼殺,教師應該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還語文以本色。
那么,今天我們如何構建語文的高效課堂呢?
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天性和個性,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變“課堂”為“學堂”,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只能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而不是搞“一言堂”,教師不能用教參限制學生的思想與思維,教師要用欣賞、鼓勵的目光看待每個學生的發言,捕捉每一個學生發言的亮點。教師要循循善誘、教學民主、師生和諧。
近幾年來,筆者嘗試了高效課堂的建設,經常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講臺做老師。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編好語文導學案。一般由“知識講解”、“語言知識”、“文本閱讀”、“拓展延伸”、“資料鏈接”這幾個基本部分組成,當然,也可以根據文體和課型的特點做一些增加和刪減,導學案由學生預習完成。這樣,就可以充分預習,這是語文高效課堂的前提。
其次,建立、健全語文學習小組。每個班級有6-8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6-8人,每小組都有A、B、C三類學生,其中A最優,B類次一點,C類最次。每小組設行政組長,負責紀律和秩序,并且設語基組長、閱讀組長、鑒賞組長和作文組長等。這樣,人人都是組長,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每堂課、每周、每月和每學期對各學習小組都有評價和考核,評出“語文優秀學習小組”、“語文展示之星”、“語文最佳辯手”等,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成功的快樂。
最后,小組合作學習。一般由小組內對學、互學、群學和小組之間的互學這幾個環節組成。各小組每堂課任務分工明確,有的領到“語言基礎知識”任務,有的領到“文本閱讀”任務等等。當然,可以采用隨機抽簽的形式,這樣,各組每堂語文課領到的任務經常不同。首先,各小組內學生對學,按A類對A類、B類對B類、C類對C類,因為只有水平相當的同學對學的效率才最高。然后A類幫B類,B類幫C類,最后是小組群學。組內對學、互學、群學后,就是組與組的互學。各小組推出“展示”代表,“展示”一般采用上黑板板書的形式(內容較多時,可以口頭展示),板書展示好了以后,再由該同學講解,其他小組的同學質疑。如果這位同學的講解不能讓人滿意,還可由該小組的其他同學補充,小組之間可以爭辯。最后,過程評價。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不是各組自我評價,而是其他組評價,基準分為5分,去掉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取平均值。
那么,語文老師做什么呢?老師適時地點撥、促進,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不超過15分鐘。
這樣的課堂,它的優勢在于: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的主體作用,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這種課堂里,教師只起了引領者、組織者、促進者的作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學生是主角,老師是配角,但這也是相對的,因為學生的展示畢竟比較膚淺,這需要教師把學生的思考和思維引向深入,這時,老師也成了課堂的主角,也發揮了教師“教”的主體作用。當然,課堂上老師做主角的時間要遠遠少于學生做主角的時間。
這種課堂模式仍在不斷探索、豐富、完善和創新,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學科、內容、課型而變,這只是語文高效課堂的一種嘗試。
“教無定法”。沒有一種模式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尊重學生的生命,尊重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師生雙方都得到提高的課堂都應該是語文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