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還要特別重視學生閱讀品質的培養和形成。閱讀品質是指閱讀行為、閱讀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等本質,它包括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閱讀的價值觀、閱讀的感受和體驗等方面,是閱讀學習的重要構成因素。
一、以人為本,張揚個性,創設閱讀氛圍
中學生處于思想最活躍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處于同一地位,與他們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他們提供充分自由的思想和選擇空間,想方設法營造一種具有豐富反應的、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氣氛。與此同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古怪問題;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于引導,抓住閱讀材料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做文章。這樣,學生才能在輕松、愉快、和諧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從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重視整體感受,轉換師生角色,培養自主精神
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把著重對課文內容的肢解性講析轉化到對閱讀的材料的整體感受上來。學生通過熟讀以至背誦課文,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使優美的語言和文章本身的邏輯思維規律“內化”為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素質、語文能力、思維經驗和審美情趣;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克服學習中的各種疑難問題的自主精神。
轉換師生角色是培養學生自主精神,閱讀興趣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的課堂閱讀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教學的雙方嚴重錯位。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教師必須從主宰課堂教學的位子上退下來,把提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使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探索。
三、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培養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懷疑精神的本質是否定真理的先驗性,而批判精神的本質則是否定真理的絕對性。可見,擁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可以培養人閱讀的興趣。
根據心理學研究,只有對事物產生興趣的人,才可能會進一步的去深究這一事物。這種心理特征反映在學生身上,往往表現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獨立意識;敢于反問,甚至唱反調的否定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他們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提出自己新穎、獨到的見解。此時,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教師不能橫加指責或隨意否定,而應該順勢引導,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鼓勵競爭,注重實踐,激發閱讀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業已證明,競爭對人的行為具有激勵作用。因為競爭者存在著想贏不想輸的感情動機。有人實驗,在一個兒童身上通電流,并逐漸增強電流強度,直到“不能忍受”的痛點閾限為止。如果有人旁觀,這一閾限值就高一些,如果是兩個人比賽,就可達到最高值。閱讀中競爭的基本形式是競賽,競賽進行的實質是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鑒別的基本結果就是發現差距。競賽主要表現為個人與個人,集體與集體間橫向比較,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確切地獲得相互間差距的認識,從而更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閱讀的興趣不是天生都濃的,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從內容上,引導學生選擇適合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諸如文學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類讀物,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感受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的興趣;從形式上通過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比賽朗讀等多樣化的閱讀形式,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樂趣;從策略上,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積極地看待每個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讓每個學生都品嘗到獲得閱讀成功的樂趣,進而使每位學生都養成閱讀的興趣。
只有讓學生養成了濃重的閱讀興趣,形成了積極健康的情感狀態,才能使學生進入閱讀的境界,在廣泛的閱讀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