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作為一種應用文體,無論是在工作,抑或是在學習中,地位都顯得尤為突出。但囿于應用文這一說法,在作文教學中,教者往往過多強調了其邏輯說理性,諸如論點明確、論據豐富、論證嚴密等,常常以“言簡意賅”而蔽之。而學者也往往在這樣的氛圍下潛移默化地誤以為議論文只能是板著臉孔當“圣人”,其遣字造句只能往“嚴謹”使勁。長此以往,議論文出現了種種弊端:要么臉孔冷漠,拒人于千里;要么語言貧血,讀者難生親近之情;要么說理膚淺,形式有余而深刻不足;要么千文一面,孿生文章滿天飛……不一而足。殊不知,議論文可以刻板嚴謹,但亦可以輕松活潑。在確保論點正確、語言嚴密的前提下,議論文同樣可以是文采斐然的,讓寫者喜寫,讓讀者樂讀。
那么,如何逃離那種讓讀者有嚼蠟之感的議論文風,達成上述“其樂也融融”的情景呢?這需要寫作者強化幾個意識,掌握幾條寫作技巧,讓自己的議論文變得“有味”起來!下面,筆者就以命題作文“沉潛”為例進行解說。
附:命題作文“沉潛”材料
南極大陸的水陸交接處,全是滑溜溜的冰層或者尖銳的冰凌,企鵝身軀笨重,沒有可以用來攀爬的前臂,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如何從水中上岸?
紀錄片《深藍》,詳盡地展示了企鵝登陸的過程。在將要上岸時,企鵝猛地低頭,從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潛。潛得越深,海水所產生的壓力和浮力越大,企鵝一直潛到適當的深度,再擺動雙足,迅猛向上,猶如離弦之箭躥出水面,騰空而起,落于陸地之上,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
這種沉潛為了蓄勢,看似笨拙,卻富有成效。
請以“沉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
一、適當“換一換”
所謂換一換,即在遣詞與造句的變化上而言。
(一)換換遣詞
遣詞上的換一換,可以是近義詞、同義詞的置換,也可以文白或是雅俗的置換,更可以是平實樸素變化為生動形象。在很多情況下,只要善于“換個說法”,就可以改變語言的陳舊套式。
詞語的置換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給讀者一種新鮮感,同時也能賦予議論文形象化的特征,帶來真實感,拉近讀者與文章的距離。在事例論證的運用上效果尤顯。
(二)換換句式
“句式”,指句子的結構形式,常見有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常式句與變式句,肯定句與否定句,主動句與被動句等。
換換句式,是指作者在寫作時,根據語言環境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變換句式,美化語言,增加亮點,使議論文文采飛揚,一改過去的枯燥,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恰當“比一比”
所謂比一比,指的是在恰當的時候運用三個與“比”字相關的修辭:比喻、排比、對比。
(一)善用比喻
作為常見的修辭,比喻被廣泛運用恰說明了其價值:化平實為生動,化抽象為形象。而這點,在議論文中恰恰是最需要的。運用一些喻體說理,把抽象的事理闡述得透辟而鮮明,使人在津津有味的閱讀中,深受啟發。
(二)活用排比
排比,既是一種修辭,同時也是一種句式,這點前文略有介紹。議論文中的排比,既可以是論據列舉中的語句并列,也可以是語段與語段間的并舉。議論文中使用排比,除了可以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外,還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為讀者營造出進一步調動生活積累、協助作者再造氛圍的藝術效果。
(三)巧用對比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聞一多說“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選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抓住它們的特征,分清優劣,鮮明對比,同時,又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顯出文筆的靈活。
三、適時“引一引”
所謂引一引,引指引用。
古詩文名句及外國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濃縮了經驗和哲理,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如其分地運用,不但能使文章增色,使語言富于文采,還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
生活中充滿了形象生動、富有活力的語言,有些諺語、民謠、廣告詞更是清新生動,內涵深刻,如能準確引入文章,則能使文章語言妙趣橫生。
四、好好“描一描”
剖析事理固然能夠使人明辨是非,但激發情感使人鼓舞或誘人深思也是議論文的魅力所在。其實有相當多的優秀議論文都是由一句句、一組組形象化的語言構成的。
其實,議論文是可以搖曳生姿的,議論文的語言是可以生動活潑的。只要適當運用上述技巧,議論文也能成為巧目顧盼的“美人”。但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方法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事實上,面面俱到的話既沒有必要,也不大可能。應從文章實際出發,用好用活,哪怕是一種,文章語言的表達效果肯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