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進行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教師要學會反思,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內容十分廣泛,在新課課標要求下,教學反思可側重關注下面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了目標。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到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2.反思教學內容是否聯系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學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調隊。因此,教學設計均應“為了一切學生”。
3.反思是否讓學生參與了教學,在合作之中主動思考學習。在新課標下,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必須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4.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產生“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以重組整合,給課堂來一分精彩,更應該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以便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當然,教師反思考慮的角度遠不止這些。教師的反思要全面,要深刻,要有針對性,更要有所得。那么,語文教師怎樣去做好反思呢?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第一,寫教學效果。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反思”,即上完課后要對教學效果做一個自我評價。如我初上《老王》這一課時,學生的表情讓我感到他們無法真正對如此艱難困苦的老王寄予同情,無論我怎樣引導,都調動不起他們的情感因素,我當時非常困惑。課后我反復思考問題所在,想到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平時家長沒有怎么教育,讓他們一直生活在自私的環境里,以自我為中心。過后,我安排同學關注社會弱勢人群,讓他們去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并和他們真誠交往。通過寫日記,搞活動,談心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情感,讓愛和善良滋潤孩子的心田。
第二,寫成功之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如果出現了課堂教與學的高潮,就要詳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精彩回答,作為第一手素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學期給我最大心靈震撼的是上《桃花源記》時,我要求同學分組考證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許多同學都認為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歷史上東晉戰亂不斷,根本不可能存在這么自由、美好的地方。可有一同學說桃花源可能存在,他認為在地質學上,有一種地形叫做天坑,其地貌與盆地差不多,但又比盆地更深或更險。天坑四周均是筆直的懸崖,可謂“靈猿無攀登者、鴉鵲無過者”。但天坑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因此有積水在內。也有例外的,在四周的懸崖某處有一個口,便可以排水出山。若真有如此這般,便和陶潛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那文中提及的小口,不僅通人,也通水,更為天坑排水方便,而且是小溪,足見內部的水排出較小。這是其一,符合這文章所說。其二,天坑有底無蓋,陽光可長驅直入,陽光中有多種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光,方便栽種,以便生活。陶潛所寫的桃花源是如此,而天坑又正是如此符合桃花源的情況,這在晉朝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朝代是不可排除的,即便在今天,衛星也不一定能攝到天坑——我想,恐怕下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學們學會了質疑和探究。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也是這一節課的精彩之處。生已收獲許多矣!
第三,寫教育不足。
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還有問題情景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后的組織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課上討論有沒有流于形式,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等等,課后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于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復思考、仔細琢磨、采取措施、及時補救。
第四,寫課后第二教案。
一節課下來,不妨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不妨寫寫“再教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語文老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練中才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因此,在新課標下,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覺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與新課標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