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高三的語文總復習都是在老師稍顯枯燥和硬板式的講解甚至是滿堂灌中進行的。先不說老師講的多糾結,就看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表情,就能知道課堂復習效率的低下。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一種教學局面,要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來改變這種現狀,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語文學科以及高考的特點決定了高考總復習的繁雜,尤其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如果教師僅僅停留在講解答案的層面,那整堂課就會在絮絮叨叨的對答案聲中度過,加之學生的復習資料基本都配備了答案,教師再次的重復就會讓學生感覺上課是浪費時間,漫不經心、昏昏欲睡是在所難免的。而進入到閱讀部分的復習,各個知識點的專業注解又顯得特別抽象,難以讓學生理解,如果教師這個時候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通過自己教學語言的再加工對考點進行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講解,那學生也只能是在渾渾噩噩中弄個似懂非懂,最后在考試當中依然無從下手,體現不了總復習的效果。
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做了學案式教學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學案教學,其實大家并不陌生,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學案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它的功能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確保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落實,實現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為師生“互動—探究”提供課堂時空。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學案教學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學案”本身。學案的編寫必須根據學生平時試卷答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再結合所復習的考點本身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編寫。比如在字音這個專題的學案編寫中,就要考慮將學生考試中最容易判斷錯誤的多音字、異形同音字等進行歸類,然后在課上的前二十分鐘讓學生先做,做完后馬上公布答案,而非講解,讓學生在已經歸類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總結,然后上臺進行成果交流,教師再加以適當的小結。這樣一來,就將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轉變成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體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他們上課的熱情。而這樣的轉變的成敗絕對在于教師對學案的認真編寫,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隨便發一張卷子讓學生做,沒有針對性,學生做完之后只是傻等著教師念答案,那整堂課的效率就極其低下,并且學生過不了多久就會將知識點淡忘。再比如小說閱讀的專題復習,教師首先要明確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表達技巧等考點在高考試題中的具體呈現形式,然后根據這些考點進行系統考點學案的編寫,讓每一個學案都成為學生小說閱讀答題的模版。同樣在課上先讓學生試做,然后通過投影或學生板書的形式將學生的答案呈現出來。教師再根據考點的答題規律進行總結式的講解,同時也將該考點的知識要點通過具體題目的形式進行了總結。這樣一來,學生既通過做題明白了自己答題存在的問題,又通過做題學會了該考點的基本答題規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一效果的取得,同樣取決于教師編寫學案的針對性和系統性。
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三總復習的課堂上,學案式教學是贏得教學主動、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復習效率的最佳教學方式,而要想完全實現學案教學的優良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在“學案”上做足功課,讓真正精彩的、高效能的學案成為學生攻城拔寨、斬獲高分的制勝法寶,也只有擁有這樣學案的學案式教學才能在高三語文總復習中贏得一片燦爛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