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因此強調師生交流,構建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應該是教學過程的平等參與者,又同為受益者。以往的“課堂”應該變成“學堂”,以往的“教課”,應變成“學課”。所以,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為了推進高中語文教學,前人和同行曾為之做出了諸多的努力,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論等。而為了構建新型的師生互動課堂,河南西峽“三疑三探”理論取得了不同凡響的課堂效果。
根據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深知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很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對語文學習興趣越來越淡,厭學情緒越來越濃。究其原因是,老師只顧自己一人在堂上講得天花亂墜,殊不知學生在課下昏昏欲睡,這對于語文這門母語學科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三疑三探”理論構建了新型的師生互動模式,讓學生敢于張揚個性,表達心聲,闡述觀點;使學生“樂于表達,敢于交流,善于思考”,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興趣還給學生,把靈魂還給學生”的目標;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打造了優質高效的獨具風格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疑三探”這一教學模式為廣大教育者打開了一扇自由呼吸的天窗。它的好處在于“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意即改變教師講、學生聽、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傳統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思考、合作、交流的舞臺。
“三疑三探”緊扣一“疑”一“探”,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提出疑問不斷地探究解決問題,持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改變課堂師生互動形式,呈現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
所謂的“三疑三探”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習知識階段的三個主要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還有一個環節——“運用拓展”,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第一環節:設疑自探。
針對教學目標,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自學自探,小組研討合并自探疑問,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給老師,老師梳理、歸納、補充,形成自探提綱。
第二環節:解疑合探。
小組成員針對自探提綱中的問題自我思考探究(要留足自探時間),自探過后小組合探,解決疑難。接著老師分配任務,讓各小組到黑板前展示,個別問題可口頭展示。黑板展示結束,可讓各小組代表(或指定各層次小組成員)上臺講解,下邊同學及時質疑補充,直到全班同學對這些問題徹底解決,沒有疑問。
然后小組組織評價,老師可指定各層次成員(如A層、B層)上臺評價,先評價內容對錯,再評價條例、情感、教態、音量等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就變老師傳統的“一言堂”為如今的讓學生講、讓學生說、讓學生評價。學生在講臺上就好比一個小老師,講授知識、接受質疑、答疑解難,落落大方。下邊的同學能大膽質疑,敢問敢思。有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還是該講則講,有藝術性的總結和提升,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導向。
第三環節:質疑再探。
合探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已學知識提出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以便深入領會教材內容。
第四環節:運用拓展。
學生針對本堂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
“三疑三探”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主動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質疑再探問題,歸納運用問題。同時又養成了學生敢于質疑、運用表達、不斷反思的好習慣。學生不再依賴老師,老師也不再是主導,而學生變成了主體。可以說,“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充分地體現了課改要求,從培養創新人才出發,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教師過去的“重教”轉變為現在的“重學”,不斷地充實了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升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這一教與學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切實可行地推進了教學改革,實現了師生互動模式的新的轉變。